每年台湾从中国大陆购买6000吨以上的稀土,占了大陆稀土外销的10%左右,台湾购买这么多的稀土要做什么? 台湾每年都要进口数千吨稀土,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占大陆出口的比例也相当可观,这些稀土到底去哪儿了? 实际上流向非常清晰——芯片制造、各类手机电脑元器件、电动汽车马达、风电设备甚至医疗仪器等领域都少不了它,像台积电这样全球领先的芯片工厂,不论环节多么高端精密,总有那么几个关键部位是要靠稀土材料才能实现性能突破。 电子消费品就更不用说了,摄像头、马达、扬声器、传感器,很多和稀土打了交道,不少业内资料显示,仅手机和电脑相关产业,每年就消耗了台湾三分之一的稀土进口量。 为何稀土在台湾科技业中如此难以取代?这跟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密切相关,比如说钕、镧、镝这些元素能帮助元器件实现更小型化、更高性能、更强的耐用度。 芯片之所以能维持高速运算、低热量发散、稳定读写,正是有这些“神器”在后台支撑,很多国际大厂能把终端变得越来越轻薄,新的相机模组、高效的风电磁铁,统统绕不开稀土所带来的技术红利,可以说稀土对台湾产业的意义,不仅是补强更是保命符。 台湾为何不想办法自己搞点稀土自产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台湾本地地质条件里缺乏具备大规模开发前景的稀土矿源,资源本就有限。 稀土的采选与提纯工艺非常讲究,技术门槛高污染大,台湾岛内环保法律极其严格,这种高污染产业根本没条件开建,原本人才储备和产业链基础都太薄弱,即便有心模仿国际上其他国家搞多渠道采购和技术突破,现实也不给机会。 正因为本地没有出路,台湾政府和产业界就只能想办法多元布局,一方面通过引进新工艺推动废旧产品的稀土回收再利用。 回收用过的手机、硬盘里的稀土材料,降低进口压力,另外也看着日本、法国那些国家怎么做,和国外企业、科研机构一起研究稀土回收技术,这些努力短期内并不能让台湾彻底“脱困”,规模、效率还有很多课要补。 其他能供货的国家,产能和技术都远远比不了中国大陆,想要改变目前的供应格局绝非短时间能做到的。 考虑到区域地缘格局和全球产业结构的变化,未来台湾的稀土进口问题一定会持续成为关注焦点,现实困境让人清楚看到,科技发展和材料保障是绑在一根绳上的命运共同体。 对于台湾而言,保障高科技产业安全说到底就是要在加强自身技术创新和扩大国际合作方面“两手抓”,只有和全球产业界一起,把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纳入更加安全、灵活的供应体系中,才能真正避免被“卡住脖子”。 对于两岸关系来说,有效的沟通和互利合作,现在看起来依然是确保产业链不受重创的现实选择,未来的出路,终归还要靠产业开放、创新和理性协作去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