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西德总理施密特站在毛主席病榻前,开口就是一句:“欧洲必须联合起来,抗衡苏联与美国。”毛主席睁开眼,语气平淡却直中要害:“欧洲分裂,是骨子里的事。”这一句话,让施密特沉默很久。他远道而来,为的就是听听毛主席对世界格局的判断,结果毛主席直接否了他的主张,还预言美国早晚也要出大问题。 施密特接任联邦德国的总理后,在1975年10月启程中国。施密特在做总理之前,就一直敦促西德跟中国建交,随着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中越来越重要,施密特对中国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中国从一个受剥削的孱弱国家,成长为一个自信而独立的国家,毛主席在其中起到作用至关重要。 在欧洲,毛主席的思想受到推崇。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政治家,施密特都想跟毛主席本人交谈一番。 到达中国之后,施密特得知毛主席的身体不好,能不能会面还要看情况,施密特在进行访问的行程的时候,一直关心着能不能跟毛主席见面。 10月31号,工作人员告诉施密特,跟毛主席的会面已经安排好了,施密特设想的这是一次严肃庄重的会面,可能在人民大会堂举办。 然而小轿车却把施密特带到了故宫北边的一幢小房子里,这栋房子从里到外都很不起眼,屋内没有多余的装饰,只有几件办公家具。 施密特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就感受到非常不一样的气氛,那个领导了举世瞩目的革命的伟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简朴的屋子里。 毛主席精神很好,但是腿脚不灵便,能够站立坐卧,但是起身需要人帮助,即使这样,毛主席依然保持着轻松幽默的态度。 “德国人好。”毛主席首先给施密特打招呼,随后又补充了一句,“西德人好。” 施密特注意到了这个用词上的修改,当然更令施密特惊讶的是,毛主席的英文很好。两人的对话需要通过翻译,若是翻译的有不恰当的地方,毛主席会进行纠正。 施密特感到机会难得,因此没有多做寒暄,就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最关心的话题,即欧洲的防务,还有苏联的问题。 “欧洲国家已经下定了决心,做好了准备,绝不给苏联进攻的可乘之机,我们有信心保持这样令人满意的平衡。” 施密特对欧洲联合防务很有自信,因此说得滔滔不绝,毛主席出乎意料地打断了施密特,说:“现在看着挺好的,十年、二十年之后呢,欧洲防务还能对苏联产生威胁吗?” 施密特没想到毛主席的看法如此犀利,他还是坚持说,有变化欧洲也能应对。但是毛主席却很坚定地回答,还会发生战争的。 “欧洲的防御能力不是空话,我们的战略会起到效果的。” 施密特以为毛主席低估了欧洲,于是便给毛主席解释西德战略,解释欧洲的防务。然而毛主席听完之后摇了摇头,说这都是他知道的东西,欧洲内部的情况是客观,这才是主要问题。 “防御是好的,美国进攻越南就失败了,但是欧洲太软、太散了,打仗是要吃苦头的。” 毛主席的说得中肯,施密特明白,毛主席不是在挑衅,而是一针见血的看出问题。施密特想多听听毛主席的看法,便跟他讨论起了一些理论。 毛主席说得头头是道,而且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军事政治战略,而是对欧洲现状的分析和看法。 “欧洲太软、太散,一些国家尤其害怕打仗,打仗最怕心不齐,欧洲接下来如果不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联合起来,要想实现和平共处就难了。” 毛主席还提醒施密特,欧洲人的团结,必须要靠自己,而不是靠美国人的力量,否则后患无穷。 毛主席意味深长的说起了朝鲜战争,作为西德现状的映照,施密特不能正面回答。 这场发人深省的会面,不仅让施密特为毛主席过人的智慧和高超的人格魅力折服,而且谈话的内容在多年后依然发人深省。 几十年前毛主席指出,欧洲人不够团结,若是不能自力更生将会出现大问题,如今这些话一一应验,欧洲的情况,正按照毛主席分析的那样发展。 毛主席高瞻远瞩,看到了在国际政治中生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守护国家和人民的道路。 参考资料:施密特拜访毛泽东始末2010-04-0115:58:00 来源: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