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落到今天这地步,真是自找的,当初克里米亚事件一爆发,他们就急吼吼地出手,直接占了乌克兰的地盘,估计当时还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这眼光真是短浅,克里米亚只是个小地方,占了它不等于拿下整个乌克兰,乌克兰本来还有不少亲俄的人,结果这一闹全被推到了西方那边。 当时俄罗斯抢下克里米亚,在战略层面上确实得到了地理优势,这个地方不仅关乎黑海的出海口,还直接牵动俄罗斯的南方安全。 俄罗斯内部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加高涨,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必然之举,等风头过了之后很多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吞下克里米亚以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关系掉进了“死胡同”,两国之间的信任彻底崩塌,此前乌克兰国内有不少亲俄的政党和社会声音,这些势力原本还在国会和社会里有一定影响力。 这一系列动荡之后,站在俄罗斯一边变得非常尴尬甚至危险,支持亲俄立场的政党遭到冷落,主流社会由怀疑和分化变成了空前的一致,基本都倾向于与西方国家靠拢。 很多人原本还在观望,一旦国家利益和领土真的面临威胁时,民众的选择往往会迅速转向保守和团结,这也让乌克兰的“倒向西方”几乎成了不可逆的结果,加入欧盟和北约这些原本分歧很大的选项,短时间内成了社会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主流声音。 克里米亚事件反而成了乌克兰民族认同升级的催化剂,也使俄罗斯在乌克兰国内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几乎难以恢复。 在克里米亚风波后,俄罗斯周边的那个地缘“安全圈”也开始变得紧张,波兰、立陶宛等国原本虽然也不喜欢俄罗斯,但此前在对外政策上多少还留有余地。 看到乌克兰发生的事,直接把他们的担心放大到极致,这些国家纷纷和北约靠得更紧加大国防投入,把和俄罗斯的关系越拉越远。 北约也趁着这个机会顺势东扩,把自己的防务重心逐渐推近俄罗斯边境,直接拉高了整个区域的警戒和对峙级别,俄罗斯的周边战略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克里米亚事件带来的最大后果之一,就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制裁,欧美、日本等不少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金融、科技、能源等各种限制措施,俄罗斯银行和大型企业进退维谷,整个投资环境也变糟了,资本大量外流、外企撤资,卢布汇率波动,国内通胀压力增加。 很多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生活成本的上涨,原本经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问题也被放大,油价下跌带来的影响让很多行业雪上加霜,造成社会收入减少和就业压力增加,这些制裁和技术封锁不仅让俄罗斯在外部市场受阻,对国内的产业升级以及高新科技发展同样伤害很大。 这场动荡让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外交处境变得很被动,无论是多边合作还是对外贸易,原本灵活的空间越来越窄,很多国际事务被排除在外,虽然俄方在国内强化民族认同感,宣传“外部封锁”,但客观上,这种“硬撑”只能靠自我消化,外部合作和影响力都大幅缩水。 克里米亚事件是现代大国政策的一个警戒案例,早年的大国崛起靠的是经济搞上去、科技创新和全球认同感,而不是“一碰领土就动手”,短期来看俄罗斯稳住了战略要地。 损失了周边外交空间、国际经济位置和民心支持,对国内改革也是一种阻力,地盘可以抢到手,但资源、创新和开放环境被割裂,日子也不能过得真正松快。 地缘冲突的现实教训就是,一个国家要成为真正有分量的“大国”,必须眼光放长远,比的不是谁更敢武力冒进,是谁在全球体系里活得更稳、更有影响力、更有吸引力,克里米亚之后,东欧局势的紧张和俄罗斯的困局都成为明证。 这场危机过去多年,其带来的后遗症还会持续影响整个地区如何走出僵局,避免陷入孤立的死循环,恐怕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