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了一下:名爵为啥在国内市场销量一直比较低迷。大家觉得有道理吗?MG总经理刚上任就背刺
名爵(MG)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英伦品牌,被上汽收购后在国内市场的表现长期低迷,其销量下滑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多维度因素:
1. 产品力不足与质量问题频发
核心技术短板:名爵车型虽在外观设计上强调运动化,但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件故障率高,例如名爵6的干式双离合变速箱顿挫异响问题长期未解决,第三代车型仍被投诉同类问题。新能源车型如MG4 EV在国内续航、配置缺乏竞争力,销量远不及海外市场。
质量口碑崩塌:车质网等平台显示,名爵多款车型存在发动机积碳、车机黑屏、车身生锈等问题,售后处理敷衍,进一步削弱消费者信任。
2. 品牌定位模糊与营销失效
“伪英伦”标签争议:名爵在国内宣传中强调英伦血统,但实际技术、生产已完全国产化,消费者认为其“仅是换标荣威”,品牌溢价能力不足。
小众市场局限:主打“轿跑专家”定位,但10-20万元价位运动车型受众有限,MG7等车型被吐槽“买得起的看不起,看得起的买不起”。营销上频繁“碰瓷”豪华品牌(如对标BBA),夸大宣传反遭质疑。
3. 新能源转型滞后
技术路线摇摆:800V高压平台项目搁置,主力新能源车仍用第一代磷酸铁锂电池,续航和快充技术落后竞品。2024年仅2款纯电车型在售,混动布局缓慢,错失市场红利。
资源分配失衡:上汽集团将资源倾斜至飞凡、智己等高端新能源品牌,名爵在电气化竞争中边缘化。
4. 渠道与服务体系薄弱
经销商网络萎缩:2024年国内门店仅240余家,远低于吉利、小鹏等竞争对手,且服务质量差,维修效率低下。
售后体验差:车主投诉问题如车机黑屏需总部技术支持,4S店应对能力不足,加剧用户流失。
5. 内外部竞争与战略失误
双品牌内耗:与荣威定位重叠(如MG7与荣威i6价格战),技术同源却互相挤压市场。
海外依赖症:2024年海外销量占比超90%,但欧盟加征关税(35.3%-45.3%)削弱价格优势,国内销量仅7.4万辆,不足总销量10%。
总结:系统性困境需“刮骨疗毒”
名爵的困境是产品、品牌、渠道、战略等多重问题的叠加。若要破局,需彻底改革产品技术、重塑本土化品牌形象,并加速新能源布局。否则,其“墙外开花墙内凉”的双面人生恐难持续。汽场全开名爵[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