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晨之露”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帖子:偶然发现奶奶年轻时居然登上过《图画时报》,真是大美女一个。这张照片是1929年在西湖边由爷爷拍摄的。我很好奇这个景点如今在西湖的哪里?有人知道吗?
在拍卖网站上
看到了奶奶18岁时的照片
记者联系上发帖人周先生。周先生说,这张照片是前几年在一家拍卖网站上,自己搜索奶奶的笔名“戚绿荷”时偶然发现的,一开始也不太确定,直到看到拍摄者是自己爷爷的笔名“周青萍”。
照片上,一位年轻女子面对镜头,站在一棵树的树干上,靠着树枝,一只手托着脸。
“我爷爷真名叫周郁年,我奶奶真名叫戚若韵。两人取笔名的时候,一个‘青萍’,一个‘绿荷’,正好是对照的。我奶奶1911年出生,《图画时报》上写的是1929年,那就是她18岁的时候在西湖边拍的。”
周先生说,一开始,他只是在成交历史中看到的这张画报和照片,去年这个拍卖网站又一次上架了这张《图画时报》,他就花了五六百块钱买了回来。之后周先生查了很多地方,只有西湖被叫做西子湖,这句话下面的英文翻译过来也是“杭州”,便将照片发到社交平台,求助网友帮忙指引。
“有的网友说在孤山,有的说在秋瑾墓斜对面的西泠桥边,也有的说在三潭印月,还有说西湖有很多这样的树。现在离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快一百年了,知道具体位置还是比较难的。我女儿今年十几岁了,如果真的可以找到这棵树,我也想带着她重游故地,走一走爷爷奶奶去过的地方。”
周先生说,在他出生以前,爷爷奶奶就去世了。父亲今年80多岁,之前从来没跟他们小辈讲过这些事,现在年纪大了,也回想不起太多东西。
“除了我奶奶的照片,后来我发现,爷爷还在报纸上发过不少别人的照片,有的是我奶奶的姐妹,也有的是他的朋友。”
花一年多寻找爷爷奶奶的故事
爷爷和茅盾是邻居和校友
周先生说,前几年他整理家中旧物时发现一张老照片,拍摄于1930年左右,让他惊讶的是,照片上有著名作家茅盾和自己的爷爷周郁年,两人紧紧挨坐,看上去关系蛮近。
(照片当中左边为茅盾,右为周先生的爷爷周郁年)
周先生询问家中长辈,才知道自己老家在乌镇观前街二十四号,和茅盾家相隔三间。
“后来桐乡档案馆的人问我关于爷爷奶奶的事情,我花了一年多,通过各种方法搜索尚存的文字资料,了解、总结他们的生平。奶奶留下的文字资料没有爷爷多,两个人都蛮厉害的,写过很多书。”
周先生说,根据他找到的资料,爷爷周郁年1901年生于乌镇,7岁入读立志小学,次年转入北宫乌青镇高等小学(民国后改名植材),与茅盾同校。他们小的时候,还经常一起在修真观的观场上玩耍。
据乌镇植材小学官网:1919年校友沈雁冰(茅盾)和沈泽民等人回乡组织桐乡青年社……2002年11月3日隆重庆祝植材小学建校一百周年,同时举办首届“茅盾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典礼。
“爷爷年轻时,以学名‘周萍’就读于上海仓圣明智大学,加入了“仓圣明智同学会”并担任了编辑部中文科科长一职,还参加了中国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广仓学会’。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爷爷也发表了一些改革创新的意见文章。”
曾有报纸文字记载:“芝罘路五号‘咏霓昆曲社’为曲家刘听孙等所创办,海上名曲友之加入者,如周青萍(周郁年)、齐谔公李公耳等,均属一时名流等。同为昆曲爱好者的妻子戚若韵也于1929年加入了咏霓昆曲社。”
周先生说,奶奶戚若韵是宁波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目前来看,他们最有可能因为昆曲相识,“或许是因戏结缘,彼此趣味相投、互爱互敬,携手共度了一生。”
(《申报》上登载《周青萍戚绿荷订婚启事》一文)
在周先生眼里,爷爷周郁年和奶奶戚若韵是一对文人伉俪。他们订婚时还登过报。1930年1月1日的《申报》和《民国日报》,都有《周青萍戚绿荷订婚启事》一文,《图画时报》上还有两人的订婚照。“这张照片,我找人通过技术手段修复了,对父亲和我来说也是一种怀念。”
(《图画时报》上登载了周青萍和戚绿荷的订婚照)
周先生说,爷爷奶奶出版的著作有百本以上,但最让他感慨的,是他们当年不顾危险,以笔为武器,与日本侵略者斗争。
比如,爷爷周郁年曾于1932年8月出版了《日本侵略中国史》,书中讲到:“民国以来,二十一条之威胁,济南惨案之荼毒及最近东北之沦陷,上海之屠杀等举皆为血泪史。写此作的目的一为澈明中日之关系,揭示日本人之野心,二为促醒同胞,从此觉悟……”
奶奶戚若韵也于1933年7月编辑出版了《英雄磨剑录》一书,里面写到19路军在上海抗日的事迹以及一些抗日名人。
周先生说,除了这些,爷爷周郁年还在教育、法律等领域有着不少研究。1946年被指派作为秘书负责筹建上海市私立奉化中学,学校落成后担任教务主任,直至1952年抱病返家。
(图为爷爷周郁年、奶奶戚若韵和一位朋友于上海市私立奉化中学的合影)
“回望他们的生平,这样的家庭历史和文化传承深深触动了我。爷爷给奶奶拍的这张照片,我也会一直珍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