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之争,美国浪费了四年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在这四年中,中国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种战法,让美国吃了个大亏,后知后觉的老美想回来布防,却发现为时已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战一开打,美国就把芯片产业当成重点打击对象,尤其是高端芯片。 它觉得,只要不让中国碰到极紫外光刻机(EUV)这些关键设备,中国的芯片产业就只能永远停在14纳米以上,别想进步。 于是,美国拉上了荷兰、日本搞联合封锁,不让ASML卖EUV设备给中国,还把华为等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不准卖芯片、不准卖设备,甚至连设计软件都不给用。 他们的想法其实挺简单:你没了高端设备,造不出高端芯片,整个科技行业就得停摆。更狠的是,美国还逼台积电、三星去美国建厂,想把核心产能转回本土,彻底把中国排除出高端芯片生态。 但他们真的想错了,面对这套组合封锁,中国没有惊慌,而是换了一种打法——不跟你在高端领域死磕,先把中低端市场稳稳抓住。也就是所谓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为啥这么做?很简单。高端芯片虽然重要,但绝大多数我们日常用的设备,比如手机、家电、汽车、工控系统,其实用的都是28纳米、14纳米这些成熟制程的芯片。 换句话说,80%以上的芯片市场,根本用不着5纳米、3纳米那么高精尖的技术。 美国在高端制程这口“井”上死守,却没看到外面还有一片“海”——中低端市场。这正是中国可以发力的地方。 于是,中国芯片产业开始大规模扩产。像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长江存储、长电科技这些企业,一个接一个上马新产线。 政府也没闲着,各种补贴、政策、融资渠道轮番上阵,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扶持计划,甚至银行贷款都跟着“绿色通道”走。 到处都在建厂、扩产,芯片行业简直成了“全民项目”。 很多人之前看不上中低端芯片,觉得技术含量不高,没什么前景。可实际上,中低端芯片不仅市场巨大,而且非常关键。 它们就像芯片产业的“地基”,没了这块,整个大厦都建不起来。而且,这些芯片用量大、需求稳定、技术成熟,非常适合国产化。中国把这部分市场牢牢抓住后,不仅能满足国内企业需求,还能反过来出口,占据国际份额。 这几年,中国28纳米以上的芯片产线新增量占了全球70%以上。以前靠进口的车规芯片,现在很多比亚迪、吉利这些车厂已经用上了国产的。 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厂也开始“用自己人”的芯片,不仅价格便宜、供货稳定,还不怕卡脖子。 有了这些“基本盘”,中国芯片企业也赚到了真金白银,可以把利润再投进高端研发,搞光刻胶、搞离子注入机、搞材料替代,一点点去突破技术壁垒。 回头看这四年,中国走的其实就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高端被卡,那就从基础环节干起,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测试,一步步补短板、强链条。 比如光刻设备搞不了EUV,那就先把DUV用到极致,多重曝光也能顶一顶;光刻胶被卡,就自己搞化学配方,南大光电和上海新阳几年就把良品率拉到了95%以上;刻蚀设备方面,中微公司也在国内卷出了高水准,连台积电都开始采购。 在封装领域,长电科技做的2.5D、3D封装已经追上了国际水平;在存储领域,长江存储的3D NAND和长鑫存储的DRAM也逐步站稳了脚跟。 这可不是哪一家公司单打独斗能干成的,而是整个产业链一起升级的结果。 当美国反应过来,开始觉得“中低端市场也重要”时,中国已经悄悄把这一块做成了全球最强。美国一看不妙,赶紧也砸钱建厂,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拿出500多亿美元补贴半导体产业,还想拉盟友一起建所谓的“芯片联盟”。 但这时候,已经晚了。 美国这些年中低端产能严重外包,基础工人没了,产业链断了,要想重新搭建,光审批建厂就得好几年。更别提技术工人、供应链协同,哪样都不是说搞就能搞的。 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拖了几年才勉强开工,人工贵、效率低、配套少,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卡着。而中国这边,中芯国际、华虹早就把28纳米做到满产,14纳米也在扩建,甚至7纳米的“N+1工艺”也已经上马。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AI、汽车电子、工业芯片等领域,也开始有了话语权。 比如美国断供华为AI芯片,结果国内寒武纪、地平线、华为昇腾就顶了上来;美国不让卖高性能GPU,中国的智算中心干脆换成国产芯片做推理;美国卡EDA软件,中国就大力扶持华大九天和概伦电子,自己写工具链。 最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都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芯片已经不是某个行业的事,而是国家的战略工程。就像四年前大家说的,“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