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1年9月30日,一名来自朝鲜战场的司号员收到了来自毛主席的一个红色请柬,只

1951年9月30日,一名来自朝鲜战场的司号员收到了来自毛主席的一个红色请柬,只见请柬上赫然写着:谨请光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这名志愿军司号员名叫郑起。 在此之前,郑起已经应邀来到北京,准备参加国庆观礼。在北京参观数日后,郑起怎么也没有想到,在9月30日这一天,他竟然收到了毛主席的请柬,邀请他到中南海怀仁堂赴宴。 颤抖着双手捧着大红色的请柬,郑起激动喜悦地几乎要落下泪来。 很多年以后,郑起依然清晰记得,到中南海怀仁堂赴宴的情景。 那日,毛主席邀请了200多名来自社会各界的来宾,毛主席的餐桌是100号,郑起的餐桌是66号,和毛主席的桌子之间只隔了一张桌子。 席间,郑起端起一杯酒,激动地走向毛主席,给毛主席敬酒。 “主席,我敬您一杯酒。” 毛主席高兴地和郑起碰杯,又亲切地拉着郑起的手,微笑着向郑起询问朝鲜战场上情况,郑起一一作答。 郑起记得,毛主席的手掌温热,又厚又软,让郑起的内心,也跟着温暖一片,仿佛头顶正是一片和煦暖阳照耀。 一位普通的志愿军司号员,为何能够受到毛主席的邀请,前往北京观礼,到中南海赴宴呢? 这是因为,郑起可不是一名普通的司号员,他是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二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还被记特等功一次的战斗英雄。 1932年出生于黑龙江海伦县的郑起,1946年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在部队里,郑起一心想当个司号员,因为在郑起看来,司号员虽然和司令员相差太多,但是,在司号员的身后,同样有千军万马。 不久之后,郑起终于如愿以偿。 “那时,部队通信手段简单,军号是主要的通信联络工具,也是部队的特殊武器。” 晚年的郑起,回忆起当上了司号员,总觉得无比自豪。 1951年元旦前夕,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郑起所在的347团3营7连是尖刀连,在突破临津江的战斗中,主要负责突击作战任务。 战斗打响后,郑起和战友们在冰凉彻骨的临津江,7分钟完成渡河任务,最终一举拿下前沿阵地,7连因此被授予“突破临津江英雄连”荣誉称号。 1月2日,在奉命进攻釜谷里的战斗中,7连连长厉凤堂身负重伤,19岁的司号员郑起毅然接过指挥战斗的接力棒,带领十几名战友,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战斗进行至黄昏时分,阵地上只剩下7个人了。此时,战友们的子弹早已打光,轻重机枪也已拉不响了。 在最后的绝境中,郑起不觉摸到了心爱的军号,眼眶湿润的郑起轻轻抚摸着军号,想道,我就是牺牲了,也要让战友们最后再听一次我的军号声。 就这样,在被炮火摧毁了的半塌的战壕里,郑起忍受着身体上的疼痛,挺起胸膛,用尽力气,吹起了最后的军号。 嘹亮的军号声在釜谷里的上空,久久回荡······ 就在这时,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 敌人忽然停止了射击,然后掉转头朝着山下,迅速撤退。 撤退的敌军,在途中遭遇347团主力围攻,最终被全歼。 当347团团长李刚和政委任奇智登上釜谷里阵地的时候,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包括郑起在内的7名志愿军战士,鲜血染红了他们破碎的衣衫,在他们的身下,是倒下的牺牲的战友。 6名遍体鳞伤的志愿军战士,在一名司号员的指挥下,竟然奇迹般的阻挡住了敌人两个连兵力的进攻。 看着遍身血痕的战士,看着倒地牺牲的战士,李刚和任奇智不觉大恸······ 如今,当年郑起在釜谷里阵地吹响的军号,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被作为一级文物,郑重收藏,军号金色号身上早已锈迹斑斑,但是,军号代表的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的精神,却永远崭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