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区新起点,芝麻开花节节高。近年来,沂河新区芝麻墩街道锚定新区“工业强区、生态城市、和美乡村、幸福民生”四大目标任务,深度融入“党群同心”新实践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街道发展和社区治理的新路径、新做法,努力展现新作为,打造宜居宜业新高地。大众网临沂联合芝麻墩街道推出《芝麻花开·向新而行》系列专题报道,将笔触和镜头对准“芝麻墩人”,聆听他们的心声,探寻街道高质量发展新密码。
大众网记者王巧通讯员徐梦赵增祥陈晶临沂报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临沂市沂河新区芝麻墩街道涌现出一批批有能力、有学历的青年人,他们经组织培养,进入到基层岗位挑大梁担重任,满怀信心带领全村儿父老乡亲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乡村振兴事业发光发热。
李公河社区是芝麻墩街道的首批村改居社区,下辖6个行政村。既有当年还建带来的喜悦,也有多年来楼房基础设施老旧、社区经济发展等产生的新治理问题。
1990年出生的王傲立,2010年来到该街道党委工作。从办公室到城建办、再到拆建办,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跟着“老书记们”学会了很多工作方法。2014年,他帮包皇山社区,2016年开始帮包李公河社区。2024年3月,王傲立被任命为李公河社区副主任兼任薛店子村党支部书记。
“刚工作那会儿就像一张白纸。工作以后,同事们老带新、传帮带,从业务办理,到与人交流的方法,让我接触的面儿越来越广,能力逐步提升。后来还经介绍入了党,到现在管理一个村,承担了社区治理的部分工作。”谈到他的成长历程,王傲立说。
现在的王傲立带头修路、按监控、搞亮化、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在负责“热线工单”这一任务时,更是温情列事实讲道理,化解居民矛盾。
与王傲立不同,李公河社区范家沟村的党支部书记刘京杰则是以“创业致富能手回引”方式加入到后备青年干部的行列。
“我就是本村人,早前在外面干工程,经常带村里人在打工挣钱,2021年的时候村里换届选举,老书记找到我,动员我回来建设家乡,我也是组织一点点带出来的。”刘京杰说。
颇具经商头脑的刘京杰除做好基础工作外,2023年改变村里的产业——李公河农贸市场的经营策略,降租金引流动摊贩进农贸,2024、2025年市场收益稳定提升。2025年,他还带领全村把占道经营的小吃集中到新建的便民小吃街,仅这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年。
官庄村的党务工作者王秀是其他镇街嫁进来的“媳妇儿”。因上一任“妇女主任”离岗,刚生完大宝的她经多次动员加入到村委工作。从最开始单一的开展妇联工作,到后来涉及到一老一幼、网格管理、负责党建工作,每一步的成长都是组织培养的写照。
“从家庭主妇到成为一名拿工资的村党务工作者,非常感谢信任与栽培。我本身学历不高,来到村里工作后,推荐继续学习并获得了电大的毕业证书,还入了党,参加了街道组织的去北大的农村新型人才综合能力提升班,区里的基层妇联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培训活动,来提升我们学历和技能,让我们在更好的服务群众的同时,个人能力和素养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提到近年来的工作,王秀满怀感激。
“领导安排的工作,我第一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村里人非上班时间需要交水费,咱就第一时间放下手头事情跑到村委给交上。做工作,就是要对大家负责。”王秀说。
在芝麻墩街道,像王傲立、刘京杰、王秀一样的青年后备人才还有很多。他们或是退役军人,或是创业致富能手,或是毕业学生,或是在外有返乡意愿的人才。通过“基层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不断补齐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
“在基层工作,主要就是抓规范促党建,抓经济促发展,为民服务。我们对后备干部委任的时候,也要以个性定工作,因人制宜,因策制宜,因地制宜,通过传帮带,把能力、性格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让个人优势发挥最大化。”李公河社区党总支书记诸葛运华说。
据了解,芝麻墩街道充分研究把握基层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重点突出轮岗学习与压担子锻炼,着力发挥传帮带作用,努力实现互学、讲学和评学交互推动,全力营造街道上下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着力培养锻炼青年党员干部队伍。
今年以来,芝麻墩街道共纳入“三青”人员40名,其中青年人才27名、青年党员7名、青年干部6名,主职干部储备20名。目前街道16个行政村均有“三青”人员。对于储备的“三青”人员,街道于3月份制定了《芝麻墩街道“三青”人才培养活动方案》,计划综合利用10个月时间,打造芝麻墩街道“能力提升+实践锻炼”双平台,通过红色理论知识讲解、电商实训平台锻炼、业务岗实操实训等方式,培育20名乡村振兴带头人,在行政村范围内建立1个产业帮扶示范点(马家石河),形成“党员带组员、干部带人才”的帮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