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陪王鸿薇扫街,不陪叶元之。 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考量?
端午节期间,台北街头出现这样一幕:国民党侯友宜与王鸿薇并肩走访,而另一位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叶元之,却未能获得侯友宜的同等“待遇”。 这引发了各方揣测。 据了解,叶元之经常参与绿营阵营的节目访谈,言论风格颇为大胆,甚至对侯友宜本人也曾发表过一些不利的评论,导致其公众形象受损。 这使得侯友宜与其保持距离,避免负面影响波及自身。
仅仅是形象问题,就能解释侯友宜的选择吗? 有人指出,王鸿薇为侯友宜提供了活动经费支持。 这笔资金,或许是侯友宜愿意与其共同参与街面活动的诱因之一。 毕竟,侯友宜一向以稳健著称, 除非有足够的利益驱动,否则他不太可能投入大量精力参与这类活动。
因此,侯友宜此举并非单纯的政治立场问题,也包含了资源调配和风险规避的考量。 他选择与王鸿薇合作,既能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又能得到相应的资金援助,而与叶元之保持距离,则可以有效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 这种精细的政治策略,充分展现了侯友宜的政治手腕。 叶元之的议员席位得以保全,也体现了侯友宜对党内同志的某种程度的保护。 这场“扫街”风波,折射出台湾政坛复杂的利益博弈和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