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7岁的司令员叶飞正要沉沉入睡,突然,警卫员闯入,拉着一个身材曼妙的女子,叶飞本能地想要起身迎接,然而,意外却在此刻降临——那姑娘突然软倒在地,毫无预兆地失去了意识。 1939年深秋,闽东山区的夜晚格外寒冷。新四军第六团团部里,27岁的团长叶飞正在油灯下研究地图,突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警卫员推门进来,身后跟着一个浑身湿透的女子。她踉跄着走到叶飞面前,声音微弱地说了句“西南面有炮”,随即昏倒在地。叶飞赶紧扶住她,发现她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油布包。 这个女子叫李振芳,平时在县城一家杂货铺当帮工。 那天下午,她正在店里整理货物,突然发现街上的气氛不对劲。 往常这个时候正是买卖最热闹的时候,可街上却冷冷清清,连平时爱聊天的包子铺老板都早早关了门。 更奇怪的是,驻扎在城里的国民党军队全都集中到了营房,士兵们排着队领钱,每人都拿到了平时两倍的军饷。李振芳心里一惊,这分明是要有大行动的征兆。 她装作若无其事地收拾东西,暗中观察着军队的动向。 傍晚时分,她看到几个军官围在一起看地图,其中一个用手指着西南方向比划着什么。凭借多年的地下工作经验,她意识到敌军可能要对游击区发动突袭。 时间紧迫,李振芳顾不上向上级请示,决定立即送信。 她从墙缝里取出一张简易地图,标注了敌军可能的进攻路线和兵力部署,用油布包好塞进怀里,趁着夜色离开县城。 从县城到游击区要翻过三座山,平时走山路都要四个小时。为了避开敌人的岗哨,李振芳选择了一条更偏僻的小路。这条路要涉过好几条山涧,深秋的溪水冰冷刺骨,最深的地方水能没到腰部。 她咬着牙趟过一条又一条溪流,湿透的衣服贴在身上,每走一步都格外艰难。 山路崎岖,荆棘丛生,她的手臂和小腿被划出了道道血痕。可她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她知道,每耽误一分钟,战友们就多一分危险。 终于,在晚上十点多,李振芳看到了游击队的哨所。哨兵看到这个满身泥水、摇摇欲坠的女子,差点没认出她来。听说她有紧急情报要见团长,哨兵立刻带她去了团部。 叶飞打开油布包,里面的纸条虽然被水浸湿了一些,但上面标注的敌军部署依然清晰可见。 根据情报,国民党80师的一个加强团准备在天亮前从三个方向包围游击区,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第六团。 时间只剩下不到六个小时,叶飞立即召集连排长开会,有人对情报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叶飞指着李振芳磨破的草鞋说:“你们看,鞋底的青苔只有翻山涉水才会沾上,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凌晨三点,部署完毕。叶飞将部队分成三部分:一连占领西南方向的制高点,这里正是李振芳提到的敌军炮兵阵地必经之路。 二连在东面的山口设伏,准备截断敌人退路;叶飞亲自带领三连和团部直属队,准备正面迎击。 天刚蒙蒙亮,山谷里传来了脚步声。国民党军队果然如期而至,他们以为能打游击队一个措手不及,却不知道自己正走进精心布置的包围圈。 第一声枪响是从西南方向传来的,敌军的炮兵部队刚刚到达预定位置,还没来得及架设火炮,就遭到了猛烈袭击。 失去火力支援的敌军主力陷入混乱,这时东面和正面的伏击部队同时开火。 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这一仗,新四军歼敌237人,缴获轻重机枪8挺、步枪150多支,还有大量弹药。更重要的是,粉碎了敌人妄图消灭游击队主力的计划。 战斗结束后,卫生员在救治伤员时发现,李振芳还在发着高烧。 她怀里的油布包已经被汗水完全浸透,可她始终没有松手。量体温时才知道,她已经烧到39度多,却硬撑着走完了二十多里山路。 这次立功后,李振芳被调入作战部队。她很快学会了使用武器,在1941年的反“清剿”战斗中表现出色。 有一次,她带领炊事班的几个战士,巧妙利用地形,竟然俘虏了三个掉队的敌兵。 战友们都叫她“阿芳姐”,说她既能收集情报,又能上阵杀敌,是个了不起的女英雄。但李振芳自己却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们。” 解放后,叶飞成为共和国的开国上将。他在回忆录中专门提到了这次战斗,特别是李振芳送来的那份情报。他写道:“如果没有她冒死送来的消息,后果不堪设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