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7年5月,陕西法门寺的千年古塔在暴雨中轰然倒塌。当考古队员清理废墟时,一块

1987年5月,陕西法门寺的千年古塔在暴雨中轰然倒塌。当考古队员清理废墟时,一块白玉石板下露出的黑洞,让所有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传说中的唐代地宫,现身了。 推开三道刻满菩萨像的石门,手电光扫过幽暗的甬道,眼前的景象惊得众人倒抽凉气:满地锦绣堆叠如云,金丝银器散落其间,武则天的石榴裙竟赫然在目!而最深处,四枚玉白佛指舍利静静躺在八重宝函中,其中一枚骨质微黄致密,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当场鉴定为释迦牟尼真身指骨。其余三枚,则是唐代皇室仿制的影骨。 法门寺的传奇始于东汉。相传古印度阿育王将佛舍利分送全球,其中佛指舍利辗转来到中国,于扶风建塔供奉,得名“真身宝塔”。 到了唐代,这枚舍利成了帝国最尊贵的“皇家圣物”。八位皇帝上演了“六迎二送”的狂热大戏,每三十年必开启地宫,迎佛骨入宫供养。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佛骨被迎至长安。长安城万人空巷,王公百姓争相跪拜,有人砍臂割肉以示虔诚。唯有韩愈上书怒斥:“佛本夷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结果被贬潮州,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唱。 最讽刺的一幕发生在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这位皇帝扑倒在佛骨前痛哭流涕:“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结果佛骨入京才三个月,懿宗竟一命呜呼。继位的12岁小皇帝僖宗慌忙将佛骨封回地宫,两千多件皇室珍宝随之永埋地下。 1987年地宫开启时,考古队经历了戏剧性的“真假追逐”。 第一枚舍利现于白玉灵帐,晶莹如玉,众人欢呼雀跃。专家细看却摇头:“此乃唐代白玉仿品!” 第二枚藏于汉白玉阿育王塔内的铜浮屠中,金光灿灿,X光扫描后仍被判定为影骨。 当后室珍宝清空,队员轻叩墙壁,发现一处松软土层。扒开后露出秘龛,里面静静躺着一只锈迹斑斑的铁函。层层开启檀木函、银函、金函后,一座精巧金塔现身,塔内白玉棺中,一节微黄指骨终于显露真容——骨质致密,孔窍分明,与唐代《志文碑》记载完全吻合。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枚真身舍利从未公开展出。1988年法门寺开放后,游客在合十舍利塔瞻仰的,实为当年蒙骗过考古队的白玉影骨。真正的佛指舍利被秘密保管,仅2002年赴台供奉时短暂现身。 佛指舍利的千年传承,浸染着守护者的鲜血。 1966年夏,红卫兵冲入法门寺砸毁佛像,直扑真身宝塔。住持良卿法师浇煤油自焚,烈火焚身的惨烈景象吓退暴徒,地宫奇迹般躲过浩劫。二十一年后,当考古队员捧出铁函时,包裹上还残留着良卿法师的血迹。 2009年5月9日,佛诞日。佛指舍利在108位高僧诵经声中,被永久安奉于新建的合十舍利塔地宫。赵朴初那句“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刻在碑上,道破了真身与影骨互为印证的法理。 佛指舍利在法门寺地宫沉浮千年,从唐懿宗“死亦无恨”的痴迷,到韩愈“投诸水火”的愤慨;从良卿法师焚身护宝的悲壮,到今人科学发掘的敬畏——历史在真假疑云中沉淀的,早已超越宗教圣物本身。 当游客凝视展柜中的白玉影骨时,玻璃倒影里,映照的是帝王、僧侣、学者、百姓共同写就的信仰长卷。这根穿越战火与时光的指骨,终成为中华文明坚韧存续的象征。法门寺佛舍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