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医疗”)在2025年5月19-23日、5月26-30日、6月3-5日、6月12-13日、6月18-20日、6月23-27日期间,接待了包括AbrdnHoldingsLimited等382家机构共713名参与人员的调研。活动地点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南十二路迈瑞大厦投资人办公室及券商策略会会场。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高级副总裁李新胜、董事会秘书李文楣以及投资者关系团队钱宇浩、杨惠茹等参与接待。此次投资者活动关系类别涵盖特定对象调研、路演活动、现场参观以及投资者开放日、券商策略会等。
在互动提问环节,机构投资者与迈瑞医疗管理层进行了深入交流。
关于成为全球前十甚至前五医疗器械公司的目标,迈瑞医疗表示,全球前十的医疗器械公司在工业和医疗技术方面成就显著,值得尊重。迈瑞在中国市场竞争力强大,部分成熟业务国内市场份额领先。实现全球排名前十的目标,不仅需要自身努力,也需行业共同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迈瑞将秉持创新理念,为国家医疗事业和科技进步做贡献,争取早日达成目标。
谈及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出色成绩的“绝招”,迈瑞医疗认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扎实的执行力是核心,在研发、管理、销售等环节建立严格流程规范。同时,把握时代机遇,重视员工培养与福利,为员工提供良好环境与待遇,以推动公司发展。
面对业绩增速回落问题,迈瑞医疗指出,疫情后市场需求放缓及贸易摩擦对业务有影响。但公司研发团队规模达5000人,在国内领先。国际市场聚焦高端,在美国监护仪、麻醉机市场占有率第三,持续开拓海外市场;国内针对基层需求提升产品性价比。此外,公司依托研发优势布局前沿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形成差异化,如垂直大模型在ICU场景应用及AI阅片等。迈瑞医疗还表示,历史上曾成功应对危机与挑战,未来将通过研发投入和全球化布局重回快速增长。
对于国内政策挑战,迈瑞医疗认为集采等政策加速了中国医疗器械的高端突破和进口替代,长期看给国产龙头带来更多机会。公司对政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断加强,集采提升了国内市场占有率,且毛利率变化不大,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未来公司将继续顺应政策变化,抓住机遇发展。
在国际化布局方面,迈瑞医疗积极看好并深耕海外市场,目标国际营收占比达七成。目前在全球拥有60多家境外子公司,3000多名海外员工,九成以上为本地员工,已在13个国家布局本地化生产基地。未来将秉持合规运营理念,加强国际供应链布局,构建国际化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
在业务转型方面,迈瑞医疗通过收购惠泰补齐核心技术短板,为流水化业务转型做准备。在化学发光领域,迈瑞医疗部分套餐已获客户认可,2025年激素套餐新一代产品即将发布,有信心追赶进口品牌,并将强化海外本地化能力。
在数据抓取与分析方面,迈瑞医疗与合作伙伴签署保密协议,数据严格脱敏与审核,通过本地部署保护隐私。其“瑞智联”数据物联平台可与主流品牌设备对接,设备具有精准、真实、高精优势,并形成“设备+IT+AI”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
在研发资源分配上,迈瑞医疗按年度规划优先保障主营业务,倾斜预算与资源支持种子业务,通过抽调人员、招聘应届生和行业专家等方式,灵活调配5000余人的研发团队,推进种子业务发展。
在海外产品研发方面,迈瑞医疗遵循既定流程,在产品构思阶段调研目标市场,注重临床使用灵活性,通过系统预制不同配置满足个性化需求。产品上市前经临床评价、小范围销售或测试等阶段,确保符合当地市场需求。
在IVD流水线产品方面,迈瑞医疗MT8000产品由深圳研发团队统一设计,具有体积小、效率高等优势。与进口品牌相比,差距主要在功能模块缺乏分杯模块,中间件适配欧洲客户信息化需求有待加强,目前均在积极规划和预研中。
在MPI体系及业务转型适配性上,迈瑞医疗对MPI体系做出针对IT和流水型业务的调整精简,保证耗材业务既能一次性做对,又能快速迭代。
在业务短板及解决方式上,迈瑞医疗认为研发端已补齐信息化和高耗领域研发能力,未来新领域能力不足可能通过外延并购解决;销售端在方案营销和海外高值耗材营销方面存在短板,将通过自建和外延式收购补足能力。
在海外布局“三瑞”生态模式方面,将以设备端互联互通为基础,推进本地化部署与信息安全可控,拓展全球智能化赋能应用。
在创新爆品开发上,迈瑞医疗以技术创新为内核,精准洞察用户需求,确保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依托营销体系推广。以超声刀为例,通过正向设计模式解决传统产品痛点,销量亮眼。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迈瑞医疗认为国内企业普遍欠缺系统性研发生产能力,产业链条长。迈瑞医疗前期完成底层能力布局,未来将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发展提升水平。
在体外诊断板块,即将上市的分子PCR和在研的临床质谱将围绕主营业务协同,依托现有平台与渠道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强化整体诊断方案竞争力。
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为AI大模型基于第三方数据库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受限于第三方数据库质量等问题,我们无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因此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具体以公司公告为准。如有疑问,请联系biz@staff.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