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之父”张汝京,抗打压破威胁,在中国建造10座芯片加工厂! 张汝京1948年出生在江苏南京,小时候跟着父母去了台湾,在高雄长大。他爸是冶金专家,家里经常聊起中国工业的落后,这让他从小就憋着一股劲儿,想为国家科技做点啥。他读书特别认真,1970年从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跑去美国深造,先拿了个工程科学硕士,又拿了个电子工程博士。1977年,他进了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跟着诺贝尔奖得主杰克·基尔比学芯片制造。从最底层的工程师干起,他一步步摸爬滚打,参与了全球十多座晶圆厂的建设,后来还管过20多个芯片厂,成了行业里的顶尖人物。 1996年,有个中国电子考察团去TI考察,团长感慨了一句:“中国芯片技术比美国落后20年。”这话就像根刺,扎进了张汝京心里。当时他在美国混得风生水起,但听到这话,他坐不住了,觉得是时候回国干点啥了。1997年,他先回台湾创立了世大半导体公司(WSMC),三年时间就把公司搞成了台湾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可惜好景不长,2000年,台积电(TSMC)收购了世大,承诺在大陆建厂却一直拖着没动静。张汝京看不下去,干脆辞职,把几亿元的股票都扔了,带着全家直奔上海,准备从零开始。 2000年4月,张汝京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创立了中芯国际(SMIC)。那时候,中国芯片产业几乎啥也没有,设备靠进口,技术没人懂,人才也缺得要命。他不怕苦,四处跑着找人,从台湾和美国拉来了400多个工程师。大家挤在简陋的宿舍里,每天加班到半夜。买不到新设备,他就搞二手货,自己动手改装。2001年8月,SMIC的第一座8英寸晶圆厂建成了,只用了13个月,速度快得让全世界都傻眼。接下来,他在上海又建了两座8英寸厂,2003年在北京搞了中国第一座12英寸晶圆厂,还顺手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的厂子。到2004年,SMIC已经有了10座芯片厂,成了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硬生生把中国芯片产业拉出了泥潭。 可树大招风,SMIC发展太快,惹了麻烦。2003年,台积电在美国起诉SMIC,说他们偷了技术。2005年,SMIC被判赔1.75亿美元,2009年又付了2亿美元,还被迫给了台积电10%的股份。张汝京本人也被禁止在芯片行业工作三年。这对他来说是个大打击,2009年,61岁的他不得不离开自己一手创立的中芯国际。那一刻,很多人都以为他会就此退休,毕竟受了这么多挫折,换谁都得喘口气。 但张汝京不是一般人。2014年,66岁的他又杀回战场,在上海创立了新昇半导体。这次他瞄准的是300mm大硅片技术——这玩意儿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中国之前完全靠进口。他带着团队埋头苦干,2016年终于拉制出中国第一根300mm硅锭,打破了国外垄断。这一步有多重要?简单说,没这个技术,中国芯片就得一直“卡脖子”。新昇的成功,让国产芯片产业链往前迈了一大步。 2018年,70岁的张汝京还是闲不下来,在青岛创立了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这回他搞了个新模式,叫CIDM,把设计、制造、客户整合在一起,专门做新能源汽车芯片。2021年,芯恩的8英寸工厂投产,12英寸工厂也开始试运行。这时候,他已经73岁了,但干劲一点没减。2022年,74岁的他又加入积塔半导体,当执行董事。现在77岁了,凌晨三点你还能在车间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调设备、查数据,比年轻人还拼。 张汝京这一辈子,几乎全扑在了芯片上。他的10座芯片厂,硬是让中国从芯片“荒漠”变成了有分量的玩家。他离开中芯国际后也没停下,新昇的大硅片、芯恩的新能源芯片、积塔的持续努力,都是他给中国科技留下的宝贵财富。更重要的是,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激励了一大批人投身芯片事业。有人说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有人说他太倔,但他用事实证明,中国人完全能搞好芯片,只要肯拼。 张汝京的路不好走。技术封锁、资金短缺、法律打压,哪一样都能把人压垮。可他总能咬牙挺过去。有人问他为啥这么拼,他说过:“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芯片,不然永远受制于人。”这话听着简单,但做起来太难。他靠的不是运气,是几十年攒下的经验、超强的执行力,还有对国家的信念。每次摔倒,他都爬起来接着干,这种韧性,真不是谁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