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流动的史诗——新汴河(1)|重生,从通济渠到新汴河

记者彭序

开栏的话

“隋堤垂柳汴河滨,碧水蓝天四季春。两岸琼楼相对出,一桥横贯变通津。”作为宿州的“母亲河”,新汴河承载着宿州的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50多年前,数十万热血儿女锹刨手推,用热血和汗水开挖出了新汴河,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科学治水、团结奉献”的精神内核。为了深入挖掘并全面展现新汴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起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的磅礴力量,今日起,本报开设“流动的史诗——新汴河”专栏,记者分赴多地,探寻新汴河的前世今生,充分展示新汴河的历史背景、开挖过程、治理成效和精神传承。敬请关注。

在广袤的淮北平原上,静静流淌着一条古老而年轻的河流——新汴河。

说它古老,其血脉可上溯至1400余年前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那是唐宋时期漕运的生命线,是“万艘龙舸绿丝间”的繁华动脉。

说它年轻,因其诞生于1966年,是30多万治河大军苦干三冬四春,用“人定胜天”的意志,在古汴河旁“扒”出的新中国第一条大型人工河道。

新老汴河历经千年相遇,见证着兴衰与荣辱,流动着梦想和追求。千里扬波的汴水正以崭新姿态,奔腾不息、泽被万物。

从古至今

汴水悠悠向东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在宿州汴河博物馆,游客袁珂在立体沙盘前驻足惊叹。沙盘上,象征汴河的灯带自西向东蜿蜒流淌,千年漕运史在艺术化场景中渐次展开,重现了唐宋时期“汴水咽喉”的商贸盛景。

“宿州,因汴河而置,因汴河而兴。”汴河博物馆讲解员指着展板娓娓道来,“通济渠在唐宋时又称汴河,是当时最重要的漕运河道,也是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曲水流觞,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见证着时代与城市的巨变……”

往事越千年。回溯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出于政治、经济与军事的需要,隋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隋书》卷三炀帝上)。仅用171天,百万民众便以血肉之躯与惊人意志,引黄河水东行,将沿河一些天然、人工河道拓宽取直,建成了全长约650公里的通济渠。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在晚唐诗人皮日休的笔下,古老的汴水逶迤千里,百舸争流。通济渠开通后,沿线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量聚集,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的宿州也因漕运而诞生、兴盛,成为一个舟车交汇、帆樯如林、商贾云集的沿汴重镇。可以说,没有汴河就没有宿州。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为加强对汴水漕运的保护,建置宿州,揭开了宿州建城史,带来了唐宋时期宿州城的繁荣发展,也奠定了宿州作为皖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历史基础。“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北宋年间,苏轼曾多次从隋唐大运河古汴河段往返宿州,留下了千古名篇,带给宿州“此去淮南第一州”的美誉。

然而,宋金对峙、漕运中断,加之上游带来的泥沙淤积,缺少疏浚,曾经滋养繁华的汴河逐渐干枯、荒废,失去了往日风采。到南宋末年,河道基本被湮没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