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张学良被软禁,看管他的刘乙光,十年升少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主动护送

张学良被软禁,看管他的刘乙光,十年升少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主动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本想尽忠,却落入蒋介石精心设计的圈套。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兵谏”耿耿于怀,决定长期监禁他。因忠诚可靠,军统中校刘乙光被委以重任,成为张学良的专属监护人。起初,张学良并未把刘乙光放在心上,认为自己只是暂时的失去自由,很快就能重获自由。岁月流逝,张学良才发现,这位沉默寡言的刘乙光,竟成了他身边待得最久的外人。刘乙光深知,若张学良在他眼皮底下逃脱,等待他的将是严厉的惩罚。因此,他兢兢业业地守护着张学良,不敢有丝毫懈怠。从浙江奉化雪窦山,到安徽黄山,再到湖南郴州、沅陵,最后到贵州修文阳明洞、开阳县刘育乡,以及台湾新竹井上温泉,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刘乙光始终寸步不离地监视着张学良的一举一动。

漫长的软禁生涯中,刘乙光与张学良的矛盾日益加剧。张学良渴望自由,盼望与外界联系、结交朋友,甚至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这些简单的愿望都被刘乙光无情地拒绝。张学良多次尝试与蒋介石或其他要员沟通,请求恢复自由,但刘乙光严密控制着信件往来,所有请求都被拦截。有一次,张学良偷偷给一位老友写信求助,却被刘乙光发现。刘乙光不仅没收了信件,还加紧了对张学良的监视,甚至限制了他的行动。面对刘乙光的处处刁难,张学良既愤怒又无奈,曾在日记中写道:“刘乙光如同一条恶犬,时刻紧盯着我,让我透不过气。”

而刘乙光则认为自己只是在尽职尽责,军统头子戴笠多次发电报告诫刘乙光:“张学良虽然身处囹圄,但影响力犹存,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 张学良在国民党高层人脉广泛,旧部和朋友众多,蒋介石担心他一旦重获自由,可能会利用这些关系卷土重来,因此无论如何都不会让他真正自由。戴笠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对刘乙光下达了表面上优待,实际上严加看管的指令。

时间推移,刘乙光的职位却一路高升。凭借对张学良的严密掌控和从未出现任何差错的“优秀”表现,他从军统中校一路晋升到少将。这晋升速度在军统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要知道,戴笠生前也只做到少将,中将是死后追授的。刘乙光的迅速升迁也让张学良看清了自己的处境,显然,在蒋介石看来,刘乙光的工作至关重要,不容有失。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用飞机把张学良送往台湾继续软禁,最初的地方是新竹井上温泉。张学良回忆说,井上温泉的日子非常难熬,那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刘乙光不仅严格限制张学良的行动,还在生活上百般刁难他。张学良想改善居住环境,刘乙光就以经费不足为由拒绝;张学良想读书,刘乙光就严格审查书的内容,许多进步书籍都被禁止。刘乙光对陪伴张学良的赵四小姐也充满戒心,时刻监视着她的一举一动。赵四小姐想为张学良做顿好饭,刘乙光就派人检查食材,生怕其中藏有秘密。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心情越来越糟糕,而刘乙光却无动于衷。

1960年,蒋介石稍稍放松了对张学良的看管,允许他搬到台北北投的住所。那时,张学良已被软禁二十多年,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昔日的意气风发早已消失殆尽。而刘乙光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更加阴郁多疑。“搬家”过程中,刘乙光亲自指挥,确保万无一失,调集了大量特务,沿途严密监控,甚至在张学良的车队周围安排了武装护卫。在北投住了两年后,在蒋经国的调解下,蒋介石再次放松了对张学良的管制,允许他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至此,刘乙光的“任务”也宣告结束。刘乙光离开时,张学良自掏腰包为他举办了饯行宴,还邀请了蒋经国等人。酒席上,张学良举杯对刘乙光说:“刘乙光既是我的仇人,也是我的恩人。仇人是他看管我,恩人是他救了我的命。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现在他要走了,我知道他家的情况,我想送他一笔钱,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张学良所说的“救命之恩”,是指他在贵州软禁期间突发重病,刘乙光见情况危急,来不及请示戴笠,就亲自带人把他送去贵阳医院抢救,使他得以康复。可见,对于这位与他共同生活了近二十六年的刘乙光,张学良的感情是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