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身边总有这么一种景象:一个姑娘爱得天昏地暗,旁人看得咬牙切齿。尤其是闺蜜团,那真是轮番上阵,苦口婆心,劝分次数累积起来,可能比她俩在一起的时间还长。 可奇怪的是,你说这“恋爱脑”吧,按理说该撞得头破血流,怎么瞧着,她反而过得更舒坦呢?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反常识。我们总觉得,“清醒”才是硬道理,拎得清才能少吃亏。但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种“清醒”恰恰剥夺了某种幸福的权利? 你看那些被贴上“恋爱脑”标签的,她们是不是爱得更纯粹,更投入?旁人眼里千疮百孔的关系,在她那儿,可能只是偶尔的阴云,更多时候是被爱的阳光填满。那些我们认为的缺点,在她眼里,也许只是可爱的执拗,或者等待被包容的脆弱。 我们忙着分析利弊,她忙着感受爱意;我们忙着计算得失,她忙着体验当下。这份全情投入,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足以抵御外界的质疑和现实的粗粝。 再说了,谁规定了“幸福”只能是某种标准模式?是物质富足,还是精神独立?是关系平等,还是爱得轰烈? 也许,对某些人来说,那种被偏爱、被需要、甚至是被“改造”的满足感,才是她内心深处渴望的幸福。这种幸福,可能在我们看来不那么“高级”,不那么“正确”,但它真实存在,并滋养着她。 闺蜜们的劝分,出发点当然是好的,是出于保护和爱。但这份保护,是不是有时候也带着我们自己的经验滤镜,甚至是对“正确人生”的预设?我们担心她受伤,却忘了,成长的痛有时候也是一种必要的经历。 我们急于把她从“泥潭”里拉出来,却没问过,她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泥潭里,甚至,她是不是享受这种“泥潭”里的温暖和湿润? 或许,幸福本就没有固定配方。那些被我们定义为“不健康”的恋爱模式,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也许恰恰是找到了某种平衡点,某种能让自己感到完整的拼图。 旁观者清,有时候清的是表面,而身在局中,体会的却是滋味。 所以,当闺蜜第101次劝分时,不妨想想,她眼中的幸福,是不是真的和我们想象的一样?而她嘴角的那抹笑,是不是已经给出了无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