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25年9月3日,首都将迎来一场盛大的阅兵式,这是全国人民共同期待的时刻。 这

2025年9月3日,首都将迎来一场盛大的阅兵式,这是全国人民共同期待的时刻。 这个日子,它背后有一段几乎写进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历史。 8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终于等来了那一声胜利号角。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代表签下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天,中国国民政府宣布全国放假三天,庆祝胜利。 十四年,枪林弹雨,山河破碎。一个民族,在生死边缘挣扎,在绝境中站起。 9月3日,从那天起,就成为了我们纪念胜利的日子。 到1951年,这个日子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有人可能会问:阅兵不是军队的事吗?为什么要在胜利纪念日这样隆重地搞? 其实这也是另一种方式在告诉世界,我们懂得和平的可贵,也有力量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 阅兵,不只是看武器和装备,更是在看一个国家的气质、民族的凝聚力。 今年的阅兵式,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每一次脚步声、每一次礼炮声,背后都是对历史的致敬。 放在2025年这个特殊的国际背景下,再来看这场阅兵,意义就更加丰富。 最近两年,世界局势并不平静。 乌克兰危机仍在持续,巴以冲突反复爆发,地区紧张局势时有升级。联合国2025年年初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已有超过1.1亿人因战争、冲突或气候灾难流离失所,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数字。 世界似乎正进入一个“不稳定成为常态”的时期。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选择在9月3日举行阅兵,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说:我们走过战争,我们珍惜和平,我们也有能力守护这一切。 93岁的杨树本老人,是山东临沂人,抗战爆发那年他刚满13岁。父亲在一次日军扫荡中牺牲,从那以后,他跟着八路军走上了抗战的路。2025年初,他受访时说了一句话:“那时候就一个念头,不能再让日本鬼子踏上咱们的地盘。” 如今他坐在轮椅上,听说要举行80周年阅兵,眼里泛着泪:“我还能再看到一次,就值了。” 在今年的阅兵方阵中,还有一个亮点,是首次增加了“科技强军”展示单元,聚焦无人装备、AI辅助作战系统等内容。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6月,中国人均GDP预计超过1.6万美元,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中国航天突破频出,第三艘国产航母“福建号”完成多次远洋演训,“嫦娥七号”正奔赴月背,“天问二号”锁定火星新区域。 这一切,都是从那场战争结束的那一刻开始酝酿的。 也只有彻底摆脱战乱,一个国家才有可能沉下心来发展民生,思考未来。 你知道北京西山脚下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吗?那里埋葬着许多抗战英烈,包括杨靖宇、赵一曼等战士的骨灰盒。从那里到天安门,不过二十几公里。 当阅兵式开始,战机从长安街划过,坦克方阵稳步通过金水桥,也许就在那一刻,他们能听到地面上人民的掌声。 “你们的牺牲没有白费,我们守住了这片土地。” 历史没有过去,它藏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中。80年,是一个刻度,也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那个被炸得满目疮痍的中国,走到今天这个充满希望的中国,靠的是一代代人的负重前行。 所以,9月3日我们会一起看阅兵。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重要。 参考资料: 新华社,《2025年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安排正式公布》,2025年6月 联合国难民署年度报告,《全球流离失所人口突破1.1亿》,2025年3月 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中心,《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简报》,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