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3年,刘文辉被刘湘打得大败,刘湘并未赶尽杀绝,反而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总

1933年,刘文辉被刘湘打得大败,刘湘并未赶尽杀绝,反而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总是一家人嘛,我幺爸腰杆不能硬,硬就要出事,我不是要搞垮他,主要是压压他的气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3年春天,四川战火连绵,局势紧张,川西的刘文辉与川东的刘湘,一个是叔叔,一个是侄子,同属大邑安仁刘氏宗族,此前两人合作多年,刘文辉能在川南站稳脚跟,与刘湘的提携不无关系。   但天下未定,欲望渐生,随着势力的膨胀,刘文辉逐渐脱离刘湘的掌控,暗中扩军备战,还与外省军阀接触,引起刘湘强烈不满。   1931年,刘文辉自英日购置军火,运抵重庆时被刘湘下令扣押,这一举动等于撕破脸皮,刘文辉反击,切断粮道,导致川东百姓日用物资短缺,民怨迅速蔓延,两人矛盾公开化。   1932年秋,刘湘部将罗泽洲突袭顺庆,战事全面爆发,刘文辉此时控制川西八十余县,兵力号称十万,但其军队分散、调度困难,内部也不稳。   战事最激烈的阶段集中在泸州、荣县和岷江沿岸,泸州是刘文辉的重要基地,被刘湘围攻半月后失守,士兵断粮,百姓逃亡,荣威一带,双方厮杀十余日,损失惨重。   到了1933年盛夏,刘湘联合邓锡侯、田颂尧等部,共集百余团大军,围攻刘文辉在岷江右岸的防线。   岷江一役后,刘文辉溃不成军,节节败退,只得退守雅安,兵员大减,弹尽粮绝,此时若刘湘一鼓作气南下西康,极可能将刘文辉彻底剿灭。   可就在此刻,刘湘发布命令,停止进攻,他说:“写不出两个刘字总是一家人,我幺爸腰杆不能硬,硬就要出事,我不是要搞垮他,主要是压压他的气焰。”   这不是一时心软,而是一连串现实因素交织下的决定,首先是宗族压力,刘氏家族在四川影响极大,刘文辉的兄长刘升廷亲自出面调解,请求刘湘手下留情。   在当时,家族荣辱是压在每位军阀肩上的重担,一个人若对至亲下狠手,即便胜利也会失了家乡口碑。   其次是中央的态度,蒋介石始终未对四川放松关注,得知刘湘胜出后,立即致电要求停战,意在防止一方独大。   蒋不希望四川被一人完全掌控,这样会削弱中央对地方的调度能力,刘湘虽然心中不甘,也只能顺势应允。   第三是地方各军阀的警觉,邓锡侯、田颂尧虽然协助刘湘作战,但他们并不愿看刘湘一家独大。   如果刘文辉被彻底剿灭,下一步便轮到他们遭清洗,因此,不少军阀暗中也希望刘文辉能留一口气,在川西维持局部对峙,以制衡刘湘的势力扩张。   第四是刘湘自身的疲态,这场战争动员二十余万兵力,耗时将近一年,物资几近枯竭。   刘湘的主力部队也遭重创,财政吃紧,再无力立即向高原腹地发起远征,西康地区交通不便,地势险峻,若强行进攻,极可能损兵折将,反失人心。   刘湘收兵后,刘文辉退守雅安,蒋介石顺水推舟,任命其为西康省主席,在这个边陲之地,刘文辉重整旧部,表面归顺中央,实则维持半独立状态。   他在康定修府建学,学藏语、尊喇嘛,在政治上继续维系一方势力,虽败犹存,也算保全了家族和颜面。   而刘湘则在胜利后短暂登上四川权力巅峰,整合地盘、重建政令,一度成为全国瞩目的封疆大吏。   他打下的是实际的胜仗,但收手的那一刻,也展示了对局势的判断力,若非如此,四川局面可能更加动荡,战火难止。   这场战争结束后,四川局势趋于相对稳定,刘湘几年后出川抗战,于汉口病逝,刘文辉则在十余年后起义投共,叔侄二人,一个选择在胜利中保留余地,一个在失败中保存尊严。   时代的风雨里,他们都做出了自己的抉择,刘湘那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背后藏着川中军政格局的权衡,更是动乱年代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刘文辉、刘湘的“家族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