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一个提纲挈领式的人物,很多人说他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是个十足的小人。从甄士隐资助他考试,而他拿到钱之后不辞而别就可以看出来,贾雨村的功利心很重。那么贾雨村不辞而别真的是因为太利欲熏心了吗?

· 并不是的,纵观全书,贾雨村是一个非常有能力而且智商和情商双商都很在线的人。甄士隐好歹是这一带的名人,贾雨村没必要为五十两银子而如此明显的得罪这个恩人。贾雨村不辞而别确实是迫不得已,因为他再不走,很有可能就参加不了考试了。
· 我们知道,甄士隐和贾雨村出场的时候是炎炎夏日,甄士隐做梦梦到补天顽石下凡,醒来的时候书里说“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甄士隐资助贾雨村的时候是八月十五,此时正值中秋佳节,贾雨村对月做了一首诗,甄士隐连连称赞。
· 紧接着甄士隐就资助贾雨村五十两银子和几套冬衣,让他参加明年的春闱考试。
· 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馀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

· 甄士隐让贾雨村参加的是春闱考试,但是贾雨村这时候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我们现在对科举可能了解不太多。古代科举有春闱和秋闱之分。
· 秋闱属于乡试,唐宋时也称为“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中试者称为“举人”,考试中举的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也就是甄士隐说的春闱考试。而乡试也就是秋闱考试的时间一般都在八月,因此才会称为“秋闱”。
· 也就是说贾雨村这时候连举人都不是,只是一个穷秀才。秀才在唐朝之前也算是官衔的一种,还设有秀才科,后秀才科作废,秀才也就是一般读书人的泛指,没有任何头衔和待遇。这从贾雨村一贫如洗,连家都没有,住在葫芦苗里就可以看出来。

· 如果中举的话,贾雨村不会是这种现状,起码就不会穷了。中举之后,朝廷给予的特权就是不用纳税,也不纳皇粮,所以中举的举人,周围的小农小商们都会献上自己的财产以求举人庇护,不纳税,不服役。
· 而且这还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待遇。在仕途和人脉方面,举人也会优于秀才和普通人。一些官僚同行,甚至县令之类的都会与举人来往。变为举人后,在官场的话语权随之会加重。换句话说,中举就相当于进入了士大夫阶层,所以举人也常常被称为“举人老爷”。
· 可以说,中举其实也不是特别容易的事,了解以前的科举制度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以前学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其实就容易理解了。因为中举并不容易,中举之后的阶层就变了,因此范进才会激动得差点疯掉。

· 贾雨村这时候蛰伏在葫芦庙,靠写字卖画为生,显然只是个穷秀才。他要参加明年的春闱考试,却连举人都不是,必须参加了秋闱考试且中了举之后,才能参加明年春天的会试。
· 更紧迫的是,秋闱考试在八月份,而现在已经是八月十五了,八月已经过去了一半了。而且,古代没有火车汽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古人所常用的车、马、船等等,这些交通工具都很慢。所以贾雨村必须立马启程,一刻也不能耽搁。因此他拿到钱之后,连夜就走了,因为再不走,真的赶不上考试了。
· 他留给甄士隐的话是“读书人不在乎黄道黑道”,这是贾雨村高情商的又一个表现。自己急得如火上浇油,但依然要表现出很洒脱的样子,因此甄士隐便不再纠结此事了。

· 不得不说,贾雨村真的是有真才实学。求学路上如此惊心动魄,险些来不及参加考试。但秋闱一战,还是如愿胜出了。贾雨村中了举,因此有资格参加明年的春闱考试。
· 春闱,又称为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 作者说贾雨村“才干优长”,证明贾雨村确实很厉害。因为书里说贾雨村考中的是进士。这是贾雨村在参加完会试之后,又参加了最高级别的殿试,并且在殿试中拿了名次。
· 明清时期,殿试录取考生分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贾雨村正是在最高级别的考试中考中了,而且是在时间非常紧凑,来不及准备的情况下,一路中举,一直考到了最高级别。想想真是太不容易,也太厉害了。

· 有的学子十年寒窗,十足的准备,未必能考中一个举人。但贾雨村只靠五十两银子,又在时间如此紧迫,哪怕晚一分钟都参加不了考试的惊心动魄的求学路上,连连考中,也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