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有没有办法防止司马懿夺权?其实是有的,但这些机会要么被错过了,要么被人为搞砸了。 曹叡临终前托孤,原本曹叡选的是燕王曹宇、曹爽、曹肇等清一色宗室辅政,这能把权力牢牢攥在曹家手里。 但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这俩近臣,因为和曹宇等人有私怨,竟然在曹叡病重时篡改遗诏,硬把司马懿塞进来当辅政大臣。 曹叡虽然多疑,却没料到身边人会这么大胆,结果给司马懿开了权力缺口。要是曹叡能提前限制中书省的权力,或者安排可靠的宗室监督近臣,这场政变根本不会发生。 曹爽掌权后的操作堪称“神助攻”。曹爽本是宗室代表,却在辅政后迅速剥夺司马懿的兵权,把他升为太傅——这职位听起来尊贵,实则没实权。 但曹爽没趁机彻底打压司马懿,反而让他保留了威望。更离谱的是,曹爽提拔的何晏、邓飏等人都是浮夸子弟,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连曹叡生前器重的卢毓都被排挤走了。这等于把士族和老臣都推向了司马懿。如果曹爽能重用有能力的宗室,比如曹肇、夏侯献,或者联合其他势力制衡司马懿,局面或许不同。 曹操时代,曹仁、曹洪、夏侯渊等宗室将领能征善战,但到曹叡时期,曹真、曹休等二代相继去世,剩下的曹爽、曹肇等人能力不足。 曹爽虽然是曹真之子,却缺乏军事经验,面对吴国进攻时畏缩不前,反而让司马懿通过平叛积累了军功和威望。如果曹魏能像曹操培养曹休、曹真那样,持续培养宗室人才,比如让曹肇多参与实战,或许能形成对抗司马懿的力量。 司马懿长期掌握雍凉兵权,对抗诸葛亮和公孙渊,在军中威望极高。曹叡虽然派毌丘俭去制衡,但这种临时安排效果有限。如果曹魏能定期轮换将领,或者设立多个军区互相牵制,比如让夏侯玄坐镇关中、曹肇掌管豫州,就能避免司马懿一家独大。 曹爽在高平陵之变时的决策。当时曹爽带着皇帝出城,司马懿趁机控制洛阳,曹爽本可以带着皇帝去许昌号召勤王,却听信司马懿的“只要兵权,保你富贵”的承诺,乖乖投降。结果被灭三族,彻底葬送了曹魏。如果曹爽能听桓范的建议,坚持抵抗,或者提前安排亲信控制许昌,司马懿未必能成功。 总结来看,曹魏至少有四次机会阻止司马懿:一是曹叡托孤时排除司马懿;二是曹爽掌权后彻底打压司马懿;三是持续培养宗室人才;四是曹爽在高平陵之变时坚决反击。但这些机会都因曹叡的疏忽、曹爽的无能、制度缺陷而错失。说白了,曹魏的灭亡不是司马懿太狡猾,而是曹家自己把牌打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