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选题,拿了中国新闻奖一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23 18:58:24

北京日报作品《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这篇正能量稿件引起全网点赞,成功将外卖小哥“送”上热搜。报道推送不久,微博话题#外卖小哥一通电话154个单元换号牌#迅速登上全国热搜榜,攀升至第4位,阅读量高达1.5亿,单条微博阅读量接近800万,获得2.6万次点赞。北京日报客户端稿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半月谈等近50家中央和地方媒体转载。

聚焦这么一件小事的新闻作品,凭啥获奖?

新闻价值要素,是记者在选题阶段对报道内容进行选择的依据。在传统研究与实践中,新闻价值要素主要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数字时代,新的信息传播模式让新闻从业者在进行选题时面对更加复杂的传播渠道,需要对新闻价值要素有更多元的认识。

当下,信息在极短时间内即可跨越千万里,传播从单向线性变成网状互联的形式,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之间更加平等,受众成了“参与者”,新闻报道从“传达”变成了“融通”。

面对这样的媒体环境变革,记者在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时就要从更多元的视角进行考量,而“对这些要素的衡量不再仅是基于专业新闻生产者角度的判断,更是参与新闻传播的人共同做的评估,是多元视角的集成……如果完全没有从用户角度考量新闻价值,专业生产也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

从用户角度考量新闻价值,是对新闻价值要素“接近性”的一种强化,即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去进行选题,让报道内容更接近目标群体。网状互联的传播形式中,最广大的目标群体就是被称为“群众”“大众”的普通人,“小切口”选题正是与普通人最接近的选题,因此也就具备了多元视角的“接近性”价值,更易在网络中扩散,“以小见大”的效果也就更加凸显。

从近年来中国新闻奖来看,地方媒体获奖作品与中央媒体获奖作品相比,特点就包括“聚焦基层百姓,弘扬‘正能量’、以小见大,用细节打动人心”。这也说明,数字时代,聚焦地方的“小切口”选题既可“破圈”传播,也是各界认可的选题好方向。

本文以第34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作品《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为例,探索数字时代“以小见大”报道形式的发展可能。

多元视角发现“小切口”选题“大内涵”

具体到新闻实践中,选好“小切口”的切入点、发现选题背后的“大内涵”,既需要一定的新闻专业经验,也离不开多元视角的分析研究。北京日报第34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作品《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这篇“小切口”报道的选题背后,就有着记者对于数字时代新闻价值的综合研判。

2023年,北京日报记者在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相关新闻线索进行梳理时,发现了外卖小哥参与社区治理的案例,并从线索中提取到对应重要背景信息的细节要素,意识到这一案例背后较高的新闻价值,进而完成了后续报道。

案例本身并不复杂,一位外地来京务工的外卖员在送餐过程中发现北京某小区楼栋和单元标识不清、影响送餐,拨打12345热线进行反馈,社区在接到反馈后召开业主大会进行商讨,随后筹措经费制作安装号牌,最终解决问题。简单的事件以不同视角进行分析,能看到背后隐藏的“大内涵”。

第一,事件显示了“新就业群体”“流动人口”自我价值的实现。事件第一参与者是一位外卖员,背后是新时代千千万万“新就业群体”及到京打拼的“外地人”。这两类人群在北京这座大城市中流动,容易缺乏归属感,缺乏参与工作之外的社会活动的渠道,迫切需要融入本地生活的途径。在这一案例中,外卖员主动建言献策、社区积极接纳及时交流,双方配合成功解决了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展现了社会对“新就业群体”“流动人口”的接纳,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二,事件发生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地区,有独特的示范作用。回龙观地区与天通苑地区并称“回天地区”,63平方公里土地有超过80万常住人口,是20世纪末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超大型居住区。进入21世纪后,“回天地区”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生活不便等各种“大城市病”,居民对于生活环境的提升有着迫切需求。2018年,北京发布《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又称“回天行动”计划),力求提升居民居住生活体验。

计划实施初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回天地区的社区参与仍属于传统动员式参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非常有限。在这一案例中,社区居民参与业主大会,共同商讨方案并投票,展示了“回天行动”第一轮计划完成后的阶段性成果。

第三,事件虽小,却是普遍问题。事件起因是小区楼号门牌标识不清,这也是北京乃至全国无论是老旧小区还是新建成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虽不性命攸关,但在传统邮政向快递、外卖转变的过程中,却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2023年,外卖配送员、北京市人大代表高丰在北京两会上就提出了该问题。这一案例中,标识不清问题的解决为同类情况提供了参考,也让面对相同问题的工作人员和居民能更加积极地反馈问题并参与解决。从报道刊发后,全国各地居民热烈反馈,反映出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第四,事件成为“接诉即办”成效展示的典型实例。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环节是畅通的“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机制,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就是“12345市民服务热线”。随着2019年北京市“接诉即办”机制的建立以及2021年《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的实施,遇到问题拨打12345已成北京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便捷渠道,深受市民认可。在这一案例中,一通电话引发社区动员,在克服疫情问题、经费问题等困难后,及时解决问题,成为“接诉即办”展现成效的典型实例,也加强了市民对这一机制的了解和信任。

第五,事件发生节点,社会对公共议题关注热情高涨,容易“出圈”。事件关键环节安装号牌发生于2023年2月底,是北京两会结束后一个月、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正是社会各界对于公共议题关注热情高涨的时段,地方的一件小事也能引发全国范围的关注和讨论。这一案例既是对刚结束的北京两会中快递员代表所提出问题的回应,也可以在全国两会期间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中优秀机制的先进价值。

从人物、地点、起因、经过、时间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这一“小切口”选题中蕴含的新闻价值,而从新闻工作者、“新就业群体”、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行政管理者的多元视角分析考量,更加显示出这一“小切口”选题所蕴藏的能量,可以预见报道在数字时代网络化传播中的“破圈”可能。

融合传播助力“小切口”选题扩展与放大

数字时代,新闻报道在内容形式和发布路径上有了更加多样、融合的改变。研究认为,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通讯的变革呈现出“利用新媒体持续更新报道”“变单篇特稿式报道为多篇组合式报道”“与受众共同生产报道内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嵌入”等开放性形态特征。在这些特征的共同作用下,报道内容更加丰满生动、有吸引力,改变了静态、封闭的传统形态,从而大幅提升了传播效果。

这些变化让“小切口”的微观选题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动态、互动的报道形式能够将有效扩展选题本身的“小事件”,将选题涉及的“小群体”放大,从而让“以小见大”更快展现效果。

在报道运用的媒介形式上,对于事件的报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图文、视频,而是各种媒介形式的结合。

在“装号牌”这一选题确定后,记者来到该小区现场与当事人交流,用文字记录事件详情、用照片记录号牌安装情况及外卖员讲述的场景,第一时间完成图文并茂的新媒体报道。

在报道第一轮传播后,又以视频形式继续追踪报道,加强了报道的现场感和内容深度。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形式让“小事件”得到立体呈现,齐全的内容要素便于各平台的立体传播。

在报道运用的媒介形式上,全媒体端口的协同分发让报道面向更多人群,为报道的传播提供更多的可能。

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报纸及微博、微信端口形成了面向不同受众的发布矩阵,最大限度扩大了报道的触及范围。在发布时,编辑针对不同平台特点和受众倾向对报道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加工和提炼,如在微博平台设置话题、在微信平台制作特色标题,吸引引导各平台用户参与互动。多渠道分发让“小切口”选题能够快速进入社交网络,更直接地接近新闻价值判断中不同视角的群体,从而快速扩大传播范围。

在报道发布的时间上,除了在合适的时间段发布单篇报道外,后续还节奏地推出了追踪报道、反馈报道和评论等,从而拉长报道的影响周期,让话题持续保持较高的热度,不断输出新的内容引发更多更深的讨论。其中,追踪报道展示了首篇报道发布后新闻当事人、新闻受众的多方反馈;相关评论对事件内涵进行解读分析,突出了事件的正向价值,引导舆论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方向。

有节奏的发布再加上后续更多媒体的转发和讨论,在时间维度上拉长了“小切口”报道的接触面,让报道影响力更大。在该事件妥善解决之后,相关问题的报道也并没有停止,记者后续又完成了《让人犯晕!“任性”楼牌号真不少》《缺失的户室牌该由谁来挂?》等同类问题的延展报道,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

除了在媒介形式、发布端口、发布时间上做加法之外,新的媒体环境对新闻报道也有精炼化、碎片化的要求,因此在做“加法”的同时,也要适当做好“减法”。

《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全文不到1500字,便将事情前因后果简明扼要交代清楚,但又不乏细节。文章多用短句、节奏轻快,小标题和图片分割大块文字,用较短的篇幅形成轻量化的阅读体验,更适合手机屏幕阅读,有利于移动端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快速获取信息。

正是这些面向全新阅读习惯的“减法”,让报道直击重点,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起到了对于“小切口”事件本身的强调作用,避免了复杂背景堆砌造成的重点不突出、可读性差等问题。

互动交流为“小切口”选题带来更多可能性

网络化传播给新闻从业者带来的一大启示是,用户生产内容也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助力。新闻报道从单向告知发展为双向互动,平台用户的评论互动和转发也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一些极端案例中,用户评论反客为主成为报道的最大亮点,可以引发更广泛的传播。

由于“小切口”选题具备极强的接近性,更容易引发用户的评论和转发,而不同用户的多元角度提供了更多的新闻视角,为报道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个人用户的交流互动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集群效应,让话题热度持续攀升,继而引发更多媒体机构、社会组织的加入,通过参与话题、转发内容、发表评论等形式进行二次传播,让“小切口”选题如滚雪球般放大,登上社会舆论“大舞台”。

《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图文报道发布后,当日即成为多个网络平台热点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单条阅读量近800万,话题阅读量破亿,全国各地网友参与评论转发——有的为问题解决效率点赞,有的关注外卖员群体,更多的则是反映同类问题,期待得到关注与解决。在报道引发平台用户的热烈讨论后,中央、地方各级媒体纷纷进行转载,既是对报道本身的认可,也是对报道的加成。

外部用户与机构的互动交流为报道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媒体机构内部的互动交流则为这些可能性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实现条件。媒体内部生产、发布环节之间的互联互通,让采访更加高效顺畅,不同分工的记者通力合作,记者和编辑之间就选题细节及时讨论,编发部门将外部互动快速传达给记者,从而及时跟进追踪报道。全媒体转型中,媒体机构的生产流程再造,增进了内部互动交流,成为提升新闻内容生产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结语

“以小见大”,通过“小切口”选题反映大主题,是新闻报道重要理念和常用手法。互联网主导下的新传播环境为“小切口”选题带来更多机会。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复杂形势,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要善于从多元视角出发研判“小切口”选题的价值优势,用融合传播手段对选题进行加工制作,通过立体传播渠道进行发布,重视各环节的交流互动,将媒体转型的阶段性成果充分应用到新闻实践中,让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都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从而产出更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引人入胜、互动性强的优秀新闻作品。

本文作者:邓伟,北京日报社记者,第34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作品《外卖小哥一通电话,北京这个小区154个单元楼装上新号牌》主创之一

来源:传媒茶话会

记者:邓伟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