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蒙牛折戟澳洲 当年收购的贝拉米资产缩水 银行要求写保证书

海闻社观察全球化≠买买买。

十年澳洲豪赌终成空,蒙牛还是为冒进的收购买了单。

近期,蒙牛乳业因澳洲子公司贝拉米(Bellamy’sOrganic)持续亏损,被迫向汇丰银行、澳新银行出具财务支持信函,承诺维持其运营。

就在过去一年,蒙牛对其澳洲奶粉业务减值高达10亿澳元。

也正是因此,当初借了贝拉米6000万澳元的汇丰和澳新两大银行的授信安全被质疑,才决定要求蒙牛提供额外支持承诺。也就是就算贝拉米后面继续亏,蒙牛也不能随便放弃它。

贝拉米创立于2000年代初,发源于塔州朗福德镇。2003年,产品首次进入超市渠道。创始家族在2007年将公司出售给TasmanianPureFoods,2014年以1澳元发行价上市。

2019年,蒙牛以15亿澳元,也就是大概71亿元人民币买下了贝拉米,溢价率高达527%。贝拉米当时通过跨境电商在中国市场极其受欢迎,蒙牛也是因此对其高度重视,希望能提升品牌的高端短板。但蒙牛显然没想到,几年过去,贝拉米却成了烫手山芋。

贝拉米在国内市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配方注册资质的问题,蒙牛曾寄望通过旗下澳洲工厂BurraFoods为贝拉米申请注册资质,但迟迟审批不通过,贝拉米始终无法进入线下母婴渠道,生产节奏也受到巨大影响。叠加疫情冲击,代购渠道崩溃、人口出生率断崖式下降,最终让贝拉米沦为负资产。

贝拉米的企业管理风格与蒙牛的巨头效率也产生了不小的冲突。贝拉米的当地管理团队效率不高,研发节奏也非常缓慢,这和蒙牛的快速迭代需求产生矛盾。在澳洲以外的更激烈的市场,产品一旦迭代不够快,就容易错过市场窗口期,最后吞噬盈利预期。

收购后,贝拉米连续亏损。根据提交给澳洲公司监管机构的文件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12个月内,公司净亏损达9.22亿澳元,其中包括一次性10.3亿澳元的商誉减值。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银行要向蒙牛逼宫,继续支持贝拉米的运营,主要就是作为债权人害怕之前提供的贷款要不回来。

在澳洲,蒙牛的布局一向都积极,这也不是第一次折戟。

今年4月,蒙牛已聘请清算顾问McGrathNicol,协助出售其在西澳的牛奶与奶酪品牌BrownesDairy,此前已向该公司追讨2亿澳元贷款。

更早的2020年,蒙牛曾试图以6亿澳元收购拥有BigM、DairyFarmers、Pura几大品牌的澳洲著名乳品集团LionDairyandDrinks。结果却在澳洲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批准后,遭到了澳洲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否决。最后Lion的业务被澳洲本地食品企业BegaFoods接手。

澳洲以外,蒙牛的投资更是早已吃过其他大亏。

2013年,蒙牛斥资124.6亿港元收购雅士利,同样是为了填补企业的奶粉短板。但维持了不到十年,雅士利就被迫退市,营收比10年前的一半还低,累计亏损超过50亿元。

2017年,蒙牛在前一年的财报中计提了关于雅士利的商誉减值,22.54亿元的数额刷新行业的认知。

显然,吃一堑没有长一智,蒙牛在澳洲的布局对行业趋势、政策环境和自身能力产生了严重的系统性误判。

在明知道未来出生率相对保守的情况下仍坚持天价溢价收购,并在国产奶粉崛起的过程中错估了进口奶粉的需求。

对中国配方注册制的执行力度,蒙牛明显没想到会遇到如此挫折,大大延缓了品牌在中国销售的步伐。加上蒙牛在澳洲的其他布局阻碍,预想中的协同也没能完成。

目前,全球乳品消费仍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全球性的经济放缓,让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的消费者对包装消费品的购买欲望都降到最低。尽管澳洲孤悬海外,整体价格结构与海外不同,但澳洲作为主要来源地并不能承担主要市场的责任,在供应扩张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下,奶业的挑战依然不小。

对于蒙牛来说,此次的教训也应该警醒,蒙牛也不是行业的小企业了,作为国内乳制品的顶级巨头,一两次投资失败虽然不至于伤筋动骨,但确实要注意商誉风险的前置管控了。想要丰富行业综合能力、想要增加跨国影响力、想要寻找新的需求无可厚非,但扩张不止有闷头收购一条路,技术深耕与精细化运营也非常重要。不同品牌在不同市场的竞争力与合规进入的难度本身就应该在考虑之中,全球化从来不是一场溢价收购的冒险,而是一场预期前置持续发力的持久战。

转自:海闻社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