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他是解放军上将,每次升迁都不麻烦别人,一个人走,说自己认识路

198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赵南起成为全军第一位朝鲜族上将,也是首批被授予上将军衔的17名将军中,唯一一位

198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军衔制,赵南起成为全军第一位朝鲜族上将,也是首批被授予上将军衔的17名将军中,唯一一位少数民族将军。

这位朝鲜族将军当过吉林省委书记主政一方,执掌过解放军总后勤部解决军队大小问题,个人生活上秉持低调朴素的作风,可谓文武双全、非常了不得。也正是这位上将,每次升迁都不麻烦别人,一个人走,说自己认识路。

一、从组织捐献大米开始干革命

1945年8月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地区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治安混乱,广大朝鲜族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就在这时东北民主联军开进吉林省永吉县,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对朝鲜族群众非常尊重,大讲民族团结,全力清除匪患,与当地土匪和伪满军警鱼肉百姓的行为形成两个鲜明的对比。

共产党的行动吸引了年轻的赵南起,这个年轻人对共产党产生了深深的崇敬之情,他认同民主联军,把这支队伍看成朝鲜族自己的队伍,把共产党当作朝鲜族的救命恩人。

出于朴素的报恩心理,赵南起在当地的朝鲜族农民中发起了“迎亲人、献粮表心意”的活动,动员群众向民主联军捐献大米,他的倡议得到了朝鲜族同胞的热烈响应。

不到三个月时间,全区共捐献大米25万多斤,而当时民主联军因为刚到东北,物资供应补给十分紧张,这25万斤大米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捐献结束后,时任吉林省主席的周保中将军专门接见了赵南起,感慨赵南起小小年纪居然有如此高的思想觉悟和动员群众能力,周保中询问赵南起以后有什么打算。

“我想参加民主联军,和你们一起干革命。”

赵南起稚嫩的脸上透露出一股倔强,刚刚18岁的他迫切想要加入革命队伍,为解放事业做贡献。

周将军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反而把赵南起送进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读书,学好本领才能更好地为党工作,这是周保中将军对他的殷殷期盼。

入学后赵南起遇到的第一问题就是语言不通,他的汉语说得不太好无法跟同学正常交流,为了尽快提升汉语水平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赵南起强烈要求转入汉族班学习。

进入汉族班后,赵南起和汉族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训练和生活,拥有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再加上他本人刻苦努力,从日常用语开始随时随地向汉族同学请教,他的汉语水平提升飞快。

经过半年的努力,赵南起的汉语听力和语言表达已经基本过关,同时他各项军政科目的成绩也名列前茅,成了学院中的优等生。

二、从战场翻译到延边州书记

1950年6月朝鲜爆发大规模内战,军队里非常需要懂朝语、熟悉朝鲜民情风俗的人才赴朝鲜工作,赵南起因此被抽调穿上心仪许久的军装。

赵南起被安排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当参谋,然后在组织分派的房间内,看到了一个人。

那人身高较高,有些消瘦,留着分头,年龄和自己比较接近但举止稳重,显得很成熟,对方主动伸出手来热情地打招呼。

“你好,自我介绍下,我叫毛岸英,也是作战处的参谋,在总部担任俄语翻译,今天起我们就是室友了。”

赵南起听到这个名字想起了入朝前听到的一些传说,试探着打听对方的消息,不料毛岸英很大方地承认自己父亲就是毛主席。

一个是国家主席的儿子,一个是部队的普通军官,但赵南起觉得自己和毛岸英之间有距离感,两个人开始无拘无束的交谈。

生活久了赵南起发现毛岸英是个非常朴实的人,有一件小事让他感慨不已。

因为两人都是团职干部,按照规定他们可以有一名勤务员负责日常勤务,但是勤务员每天要花1个小时来回驻地的山下打水,由于山路崎岖还要注意防空,打水就变成了非常辛苦的事情。

赵南起觉得自己和毛主席的儿子居住在一起,应该先满足毛岸英的生活需要,便很注意节约用水,这样勤务员一天只需要打两桶水就可以。

毛岸英发现这个情况后感觉很奇怪,后来明白奥秘后马上表示自己以前没注意节约用水,犯下错误了,马上和勤务员道歉,并从此节约用水一年只用一桶水,减少了勤务员的工作量。

和毛岸英的室友生活一直到1950年11月24日,这天美军的轰炸导致毛岸英不幸牺牲,那个晚上赵南起看到住在同一个防空洞的彭老总彻夜未眠,叹息不已。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赵南起回到延边工作,先后被任命为延边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分区政委等重要职务。

1980年9月,在五届全国人大民委二次会议上,赵南起就自己组织和制定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草案)内容进行介绍,虽然条例内容还不十分完善但仍然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评价。

经过不断地修改和调整,《自治条例》最终在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并经上级人大批准后颁布执行。

有了《自治条例》作为依据,时任延边自治州第一书记和赵南起开始把自己早已勾划好的延边经济发展战略,一一付诸实施,各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从而开始了一场改变延边面貌的大变革。

对内赵南起亲自组织和启动延边纺织和卷烟两个产业,对外他借参加中央党校培训班的机会和山东省省长达成协议,“白送”3000立方米原木换来延边与青岛开展经济技术协作,用沿海城市的先进经验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起步。

由于工作表现出色,赵南起在中共吉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大选为吉林省书记,听说赵南起要离开延边,很多干部、群众都想要去送送他,和大家见见面、告个别。

赵南起知道后非常不安,他想不管是到各单位去吃饭、喝酒,还是大家来送别,免不了因为兴师动众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

于是在离开前他没有到任何单位告别,也没让下边人搞任何欢送活动,一个人到吉林省委赴任。

三、主政吉林创奇迹

“我所面临的任务有三,一是怎样在已经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让粮食生产更上一层楼;二是如何调整农村生产结构,促使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三是如何通过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改变粗粮多、细粮少的局面。”

赵南起用军人的性格来迎接上述三个严峻任务的挑战,他一改过去的做法,上任后就大刀阔斧地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和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棋,就是在全省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出现,在吉林农村掀起一片生产热潮,赵南起从中看到了希望,也更坚定了信心。

在他的提议下,吉林省以此为突破口,在全省范围内推动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和农机、水利等行业各种形式的承包,荒山荒水的开发性承包也由点到面普遍推行。

一大批农业生产专业户和重点户应运而生,这些农村中的冒尖户,如何看待他们的地位、作用和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各级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

赵南起拍板说专业户和重点户的出现,在振兴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几个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未来角度来看现在的“两户”数量还远远不够。

根据赵南起的意见,吉林省召开“两户”座谈会,专门邀请省内各地有突出表现的“两户”参加。

会议结束时,赵南起向每位与会代表发放了一件特殊的奖品,他请来省长在内许多省委领导,与“两户”代表合影留念,并要求人把这张合影尺寸放大,配上精致的镜框送给参会“两户”代表。

“奖品发放要有针对性,这些农户们最需要的是政策和上级支持,有了这张合影,实际上是省委对他们的一种肯定,比什么都珍贵。”

赵南起的话引起省委领导们的思考,也让在场的“两户”们听完以后纷纷感慨这位省委书记的“接地气”。

除了鼓励和扶持农村的“两户”发展,科学种田、科学生产是赵南起另外一个落笔的地方。

他要求彻底改变农业科研体制中“大锅饭”的弊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重奖,比如四平地区的农科所。

该农科所经过多年研究,培育出了玉米新品种,在全省推广后玉米产量增加了几十亿公斤,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赵南起当即安排对四平农科所给出重大奖励。

“主要科研人员每人要奖励1万元,其他人员照贡献大小,也要分别给到奖励。”

这一年吉林省在全国创下四个第一的惊人成绩,即:粮食年增幅第一、提高商品粮第一、人均粮食占有量第一、投入与产出比第一。

1985年经党中央和军委决议,赵南起离开吉林出任解放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

和掀起轰轰烈烈的农业改革不同,赵南起离开的时候显得格外静悄悄,他没有到任何一个单位吃过一顿饭,一个人悄悄坐上火车到北京上任。

对此赵南起曾和向他抱怨连离别面都没见的老朋友解释说,不是他不近人情,他也是人对感情二字看得很重,但是领导干部做事必须考虑到群众影响,既然自己认得路就不要大张旗鼓了。

四、执掌解放总后勤部

到解放军总后勤部后,赵南起因为表现出色很快便被升任为总后勤部部长,上任后他发现军费增加比例远远低于物价上涨指数,难于满足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

如何通过有限的军费发挥最大的效益,成为全军后勤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为了切实了解到基础部队的需求,赵南起每年都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基层做调查研究工作,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走马观花。

有一次赵南起在南疆地区的一个军队医院检查工作,当他在医院大院行走时,无意间发现一位女军人从一间很矮的土坯房里走出来,他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走过去想一探究竟。

走近了才发现这间土坯房居然是医院女护士的宿舍,8个花季女孩挤在这么一间没有窗户的小黑屋里面,赵南起落泪了。

他对身边陪同的医院负责人说:“这些孩子为了理想和祖国献身国防、服务边疆,我们总不能让她们在这样的地方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吧。”

改善部队的居住条件已经成为稳定部队、巩固基层的当务之急,营房改建刻不容缓。

赵南起决心采用分批分期的办法,对全军营以下部队的住房进行综合整治,从1988年开始总后勤部每年投入几亿元,总计数十亿元用于营以下部队的营房改造和改建。

全军有一半以上的建制营住进了新营房,一些部队中,官兵们搬进新营房时,高兴地放起了鞭炮流下热泪。

1995年7月31日是赵南起将军服役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他起得格外早,从衣柜从拿出军装亲自熨烫起来,连夫人想要来帮忙都被拒绝了。

穿着这身军装,他在军事科学院的大会上向全院同志告别,当他致词完毕后,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声声不息、经久不停。

退伍不褪色,赵南起将军离开工作岗位后,心中仍然牵挂党和国家还有人民群众,急群众之所急,非常重视生态农业和农业科技,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要发展农业也要发展,无农不稳。

赵南起将军这颗对农业始终如一的心,一直保持到他91岁不幸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