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倚天屠龙记》是金庸作品中最像“爽文”的一部,笔者也认可这一观点,就因为书中主角张无忌无论是习武的经历还是桃花运,都着实让人羡慕。
不过话说回来,张无忌的结局是什么?
退隐江湖?
答案或许并非如此,严格来说,金庸其实并没有把张无忌的故事说透,后来的他究竟去了哪儿,也只能由读者自行脑补,不过金庸确实是在书中留下了蛛丝马迹,暗示张无忌和赵敏的结局或许会是个悲剧。
(赵敏、张无忌剧照)
那张无忌多半会死于非命,而赵敏则只能接受改嫁他人的命运,而这一切,还得从原著的结尾说起。
一、张无忌之死
金庸向来喜欢让自己的故事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画上句号。
要理解这句话并不难,以《神雕侠侣》为例,故事是以龙杨二人重逢、群雄守住襄阳、杨过与郭靖成为五绝作为结尾,一切看似十分圆满,但那不过是金庸强行制造的圆满,因为读者知道,该来的悲剧总是会来,后来《倚天屠龙记》中就将郭靖夫妇战死襄阳的结局一笔带过,这才不至于让读者意难平。
所以金庸对于《倚天屠龙记》的结局处理也是同理,从表面来看,张无忌和赵敏是要携手退隐江湖了,但他的余生或许不会太顺利,因为还有人想要他的命。
(张无忌、周芷若剧照)
他虽然对周芷若说了,自己会与赵敏一同归隐蒙古大漠,但那蒙古又如何容得下他们?他们一个是背叛父兄的“叛徒”,另一个是带领群雄推翻了大元王朝的“祸首”,他们若真去了蒙古,怕是日子不会太好过,赵敏也是聪明人,绝不会让张无忌做出这般愚蠢的决定。
因此他们一定会留在中原,可只要他们留在中原,就会被另一伙人盯上。
原著最后一回中就提到过这么一句:“朱元璋派徐达带兵北伐,将元顺帝赶人塞外沙漠,蒙古人在中华所建的元朝就此灭亡。朱元璋倒还记得明教,将他所建的朝代称为‘明朝’。但因明教维护百姓,朝廷官府便对其残杀镇压,时日既久,后世首领无能,明教终于也渐渐式微了。”
朱元璋为何镇压明教?就因为这帮人是谁在位就反谁,而明教这帮人其实不足为惧,朱元璋真正的目的多半还是想除掉张无忌,毕竟他才是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人。
(明教剧照)
所以当朱元璋称帝后,难免会布下天罗地网,只等张无忌落入他的圈套。
当初无论是大金还是蒙古都有招揽武林高手为自己所用的做法,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自然也能想到招揽天下高手为自己效命,因此大明王朝也有不少绝顶高手。
张无忌固然有一身神功,却也难敌千军万马,还有那帮高手的围攻,最终他会力竭身亡,也实属正常。
那张无忌死后,赵敏该何去何从?
答案是改嫁他人,不过,他那改嫁之举自然是被迫的。
二、被迫改嫁的赵敏
张无忌死后,赵敏如丢了魂的野鬼一般,不知该如何是好,她心乱如麻,却又无力回天。
此时她唯一能想到的,就是为张无忌报仇。
于是赵敏假意归顺朱元璋,打入皇宫内部,以待时机成熟,便向朱元璋发起复仇。
可朱元璋也同样是聪明人,又如何会中赵敏的圈套?此时他身边亦是高手如云,赵敏要接近他都难如登天,更别说刺杀他了。
(张无忌剧照)
随着一次刺杀行动的失败,赵敏被朱元璋新招募的高手们擒下,并废去了本就不多的一些功力,赵敏沦为废人。
但好歹赵敏有绝色容颜,朱元璋自然觉得不可浪费,便将她赐给了自己那多病的孩子朱樉。
说是让赵敏嫁给朱樉,其实就是给朱樉找个陪葬的人。
而这一切也并非胡编,而是因为赵敏这个角色本就是有历史原型的,作为王保保的妹妹,她的历史原型就是那观音奴。
在《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就有记载:“(洪武八年十一月)甲子,遣吏部侍郎张度为正使,工部侍郎孙敏为副使,徵卫国公邓愈女为秦王次妃,不传制,不发册,不亲迎。度等行纳徵礼。”
(朱元璋、张无忌剧照)
而这观音奴最后的结局也十分凄惨,《献园睿制集》卷八,《祭兄秦愍王嫂愍烈王妃》中提到:“嫂也孔贤,奋身同殒。父皇闻讣,以忧以伤。妃谥愍烈,王谥愍王。”
她就这么成了朱樉的陪葬品,当真是惨呐。
三、苦大师眼中的郡主
所以你问赵敏为何要这么做?
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她就是这么一个敢爱敢恨之人,顺着原著剧情读下来,你就会发现,赵敏与张无忌原本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的立场都是敌对的,本不该走到一起,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对,全凭赵敏的坚持。
赵敏为了他,是与自己的父兄断绝了关系,而早在当初张无忌要与周芷若成婚时,她就已经在范遥面前展现出了决心。
(范遥剧照)
当时他们师徒二人之间就有这么一番对话:“赵敏向范遥道:‘苦大师,人家要对我动手,你帮不帮我?’范遥眉头一皱,说道:‘郡主,世上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既已如此,也勉强不来了!’赵敏道:‘我偏要勉强。’”
她就是这么一个有性格的女子,敢爱敢恨,自己认定的事,就绝不会改,所以张无忌死了,“为张无忌报仇”就是她唯一的念想。
只是她实力有限,最终不仅没能报仇,反而被朱元璋强行赐予朱樉,当真是悲剧。
或许这就是为何后世武林再不见张无忌与赵敏侠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