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安史之乱是怎么爆发的? 安史之乱是唐朝最大的一次内部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可以说这次叛乱完全是当初唐玄宗埋下的隐患,原本设立的节度使是为了能够守护大唐,但最后却变成了扎向大唐心脏的一把刀子。 唐玄宗设立节度使让他们统领士兵进行边防,为此专门设立了十个节度使,这些节度使除了军政之外,还需要掌管各地的财政等,这也是导致唐朝没落的原因之一。 虽然前期这些节度使十分好用,但到了玄宗后期,这些节度使成为了心头大患。 因为唐玄宗晚期的不作为,让许多隐藏在暗处的缺点爆发,再加上这些节度使,也因为拥兵自重起了想要造反的心态,而且安禄山更是三任节度使,拥有三处兵权实力,唐玄宗可谓是将刀子亲自递给了安禄山让他造反。 晚期的李隆基认为,自己的所做的功绩足以比肩李世民,在盛世之后就开始贪图享乐,尤其是在遇见杨玉环之后,李隆基十分宠爱杨玉环,对于而且这种宠爱也爱屋及乌,让杨氏家族也因此水涨船高。 而杨国忠并没有什么才能,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对李隆基十分忠心,在安禄山进行反叛的时候,李隆基甚至都不怎么相信安禄山居然会起兵对抗自己,在经过杨国忠的叙说之后才不得不相信。 起初李隆基对抗这次的反叛还是十分有信心的,因为还有着其他节度使能够进行调动,但是这场反叛,也让许多百姓在心中埋下反叛的种子。 这场战乱不仅仅是安禄山等人的造反,因为朝廷的不作为和严重的剥削,百姓心中也对这样的朝廷开始失望反抗。 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着阶级矛盾的存在,李隆基晚年时期,大唐已经被腐朽的十分严重,朝中昏庸无道,大臣也都是纷纷为自己牟利,寻常百姓勤勤恳恳却难以活命,随着上位人群的不作为和糜烂,让这些矛盾越来越大。 虽然安禄山反叛事件被大唐快速镇压,但是还是让大唐出现了各种反抗出现,安禄山事件也只是反唐的导火索,这才是安史之乱能够持续八年之久的原因,大唐也因此开始走向衰弱,公元755年,安禄山等人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安史之乱彻底打响,而此时大唐的士兵并没有太多战斗力,因为自从盛世来到之后,大唐已经很久没有进行过战争,导致许多新兵都没有经历过战场,而安禄山手里的士兵因为是边防军战力强悍。 在短时间内,河北遭到了沦陷,此时李隆基甚至都认为这是假消息,安禄山还和李隆基宠爱的杨玉环有丝毫关系。 出于爱屋及乌的态度,李隆基对安禄山也十分好,当然李隆基也知道安禄山能够拥有这些全都是因为自己,而且他此时也并不怕安禄山做出不轨之事。 也正是李隆基的这种绝对自信让他自食其果,随着安禄山的大军距离长安越来越近,朝中大臣和李隆基也不得不弃城而逃,但在逃亡的路上,这些文臣武将因为羞愤最后将怒火,发泄到杨国忠和杨玉环身上。 在马嵬坡发生了兵变,李隆基看着已经失控的局面,不得不牺牲杨家来保全自己和自己的江山,这样的举动,虽然对于杨玉环是残忍的,但也让涣散的人心得以凝聚,杨玉环可以说是这场悲剧的背锅侠,天下得失却要让她一人承担。 杨玉环死后,李隆基和朝中大臣率领士兵继续前进,而杨玉环则永远的留在了马嵬坡,之后李隆基也彻底死心,之后宣布太子李恒接替皇位,李恒登基之后便开始想办法收复河北,而此时安禄山也被自己的儿子杀害。 (信息来源:安史之乱-中国大辞典 ,)(安史之乱 - 中文文化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