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公孙无知谋反弑君,杀了齐襄公后成功上位,但是这位子屁股还没坐热,第二年春就被大夫雍禀杀了,自此齐国出现了短暂的无国君真空状态。
当时齐国的大夫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管仲和召忽为首的拥护公子纠,另外一派是以鲍叔牙、高傒为首的拥护公子小白,这两位公子都是齐国国君的合法继承者,从排序上来看,公子纠是公子小白的哥哥。
当公子无知被弑的消息传过来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向齐国疾驰而来,如果谁先到谁就可以直接即位。
高傒是当时齐国的执政大臣,他耍了个手段,通过密传的方式抢先把消息传给了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这样从时间上来说公子小白第一时间获取到了消息,从一开始就占得了先机。
而逃亡在鲁国的公子纠得知消息后,也担心公子小白可能会抢先一步到,所以派出管仲率轻骑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公子小白的必经之路埋伏起来,伺机刺杀或者阻挠公子小白的前进速度。
很快公子小白如期出现了,管仲搭弓射箭一箭射中了他,如果他就这样被射死,那历史就将被改写了,巧的事就这样发生了,这支箭像长了眼睛一样居然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
公子小白惊吓之下也做出来非常明智的反应,立刻倒下装死。管仲眼看得手,迅速撤退,并且把这个好消息回报给公子纠的大部队,公子纠就这样被这个假消息给误导了,足足延迟了几天,就这几天彻底决定了他的命运。
老丘查了些资料,有学者认为这一段管仲埋伏射齐桓公的记载可能不是事实,是后人杜撰,理由有莒国和鲁国分别位于齐国不同的方向,如果派管仲去埋伏,极有可能时间上来不及,另外还有一点鲍叔牙后来说管仲、召忽与齐桓公有仇,如果说是因为管仲射过齐桓公,那么召忽可没射过啊,所以不能证明鲍叔牙说有仇指的就是这件事。
老丘以为,派管仲去埋伏这件事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公子王侯出行需要准备的器物较多,而且要有一定的礼仪环节流程等等,管仲轻装出行应该还是能够赶得及,也符合管仲的性格,他的心思很缜密,考虑问题很周全,所以老丘还是采纳了这种说法。
当公子纠赶到齐国都城城门时,装死的公子小白已经在高傒和鲍叔牙拥戴下成功即位,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春秋第一霸齐桓公。
公子纠只能无奈回到鲁国,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夏,鲁庄公讨伐齐国,他想趁齐桓公立足未稳之时击败齐国,从而能够让公子纠上位。虽然齐国刚经历了国君更替的动乱,但是国力并未受到很大的影响,齐桓公亲率大军与鲁国在乾时交战。
这一仗鲁国大败,鲁庄公的战车也被损毁,只能换乘其他战车逃走,为了掩护他,担任他的车驾秦子和车右粱子两位大夫在战车上插上象征国君的公旗,并且躲在小道上,吸引齐军来围,所以他们后来都被齐国俘虏。
齐国大败鲁国的乾时之战是齐桓公的第一仗,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仗,自此开启了他的霸主事业。
战后齐国让鲁国把公子纠等人交出来,鲁国只能无奈从之。齐桓公完全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处死了公子纠,但并未处死管仲和召忽,因为他们都是难得的人才,只是各为其主而已,从这点来看鲍叔牙确实是位有大格局的贤臣。
召忽和管仲面对齐桓公的不杀之情分别做出来自己的选择,召忽选择了自杀,跟从公子纠而去,他是典型的忠臣不事二主之人,为了自己的名节宁死不屈,刚烈!
而管仲并未自杀,他选择了让鲍叔牙囚禁他,鲍叔牙用囚车把他从鲁国一路带出来,一到齐国就把他给放了,并且鲍叔牙向齐桓公极力举荐了管仲,他认为管仲的才能远超高傒,可以担任齐国的执政大臣。
齐桓公并未记恨管仲的一箭之仇,反而重用了管仲,就这样齐桓公和管仲这对春秋时期著名的黄金君臣搭档正式营业,成就了管仲相齐的千古佳话。
老丘以为,面对竞争,决定成败的经常会是一些很微小的细节,但是这些细节并不是通过你细心就可以处理好,往往越细心可能效果适得其反,所谓怕什么就会来什么。
大家回想一下,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真的都是你努力的结果吗?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庄公九年 - 小白杀公子纠
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
九年春,雍廪杀无知。公及齐大夫盟于蔇,齐无君也。
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
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