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内耗之殇:团结成为稀缺资源! 民办学校的衰亡,往往始于股东的内耗。当初建校时的团结,会随着学校的发呢,渐渐被后来的股权稀释,纠纷也会慢慢呈现,学校的管理,也同时被内耗消解。很多合伙制的民办学校,就会静静地崩塌,学校也就变成了利益的角斗场,这种现象,正是当下很多民办学校的真实写照。 据统计,全国90%的民办学校采用"举办者即管理者"模式,这种架构本身就存在不合理性,并埋下了隐患。例如衡阳某中职学校,该校董事长因赌博欠债而跑路,致使1700名学生毕业证成废纸;哈尔滨广厦学院办学15年,换了6任举办者,最终资方与管理方爆发流血冲突。河南某实验学校因股东理念不合,教职工欠薪导致教学瘫痪。厦门某私立学校挪用教学经费偿还债务,用实验室的器材作为抵债品。浙江某私立学校董事长私设小金库,将学校的财务科当作自家的财务,避开其他股东,私下借贷,学校担保、、、、、、 这部分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的资金不是特别大,一般都是获得办学自主权后,逐渐迷失了自我,不仅不能提升办学的品质,反而陷入“资源掠夺-质量滑坡-生源流失”的恶性循环。前几年的北京某国际学校,就发生过因股东抽逃资金,外教团队裁撤而沦为预科学校,造成了教育空心化。 当民办学校的股东内斗时,教师就会沦为牺牲品,就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学校也被迫进行各种造假,最终崩塌。湖南衡阳某民办学校就是最好的例子:董事长赌博→拖欠工资→教师出走→生源断崖→资不抵债,仅三年时间,就从区域内的最优学校,最终溃败并出售,董事长也被司法处理。 民办学校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股东团结一致,破解困局只是时间的问题。发现民办学校的关键,在于唤醒股东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当股东能够超越短期利益,将目光关注到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睛时,当股东会从分蛋糕转向如何做大蛋糕时,民办教育才能走出内耗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