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茨短短24小时内上演的“射程限制反转剧”,堪称当代外交的迷惑行为大赏。 26日高调宣称“西方已取消对乌武器射程限制”,27日又急忙改口称“只是描述现状”。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与其说是政策宣示,不如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探空气球”:既测试俄罗斯的忍耐底线,又试探特朗普可能的反应,更关键的是揣摩国内民众的接受度。 这场“言词杂技”暴露了德国面临的三重困境。安全焦虑与经济现实的撕裂尤为醒目:一边是社民党议员警告“金牛座导弹可能把战火引回欧洲”,一边是2025年零增长的经济预测给军援套上财政枷锁。更讽刺的是,默茨政府一边强调“不再公布武器细节”,一边又暗示保有“远程打击能力”,这种“既想亮肌肉又怕露家底”的扭捏姿态,活脱脱是欧洲战略自主性缺失的缩影——既不甘心做美国跟班,又无力独立掌控局面。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引擎,本应以“工业实力+外交斡旋”的组合拳展现领导力,如今却陷入“武器援助”的单一叙事。当社民党前党魁米策尼希呼吁“重心转向外交”时,默茨的犹豫恰恰印证了欧洲的集体困局:明知军援是剂鸦片,却找不到替代药方。俄罗斯问题专家施密特指出:“柏林正在用战术性模糊掩盖战略性迷茫,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当'欧洲发动机'的缸体里灌满火药而非润滑油时,整台机器终将爆缸。" ” 眼下这场“射程谜题”或许很快会有答案,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当德国总理的发言需要外交部、国防部轮番“打补丁”时,欧洲究竟是在维护和平,还是在为更大的风暴积攒动能?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能送出多少导弹,而在于能创造多少和平选项——可惜这条常识,似乎已被埋在了柏林总理府的文件堆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