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驱逐舰翻船第6天,西方卫星拍到新动静,起重船终于赶到现场,但这艘船的结局会如何?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现在的清津港,20个白色气囊漂浮在倾覆的朝鲜驱逐舰周围,两艘起重驳船正在锈迹斑斑的舰体旁进行作业。 目前距离金正恩怒斥事故责任人已过去144小时,这艘承载朝鲜海军野心的5000吨级战舰,仍以45度角半沉在船坞中,舰尾螺旋桨裸露在海面上,仿佛向世界展示着这个国家工业体系的致命伤。 事故第六天,朝鲜打捞策略已从蛮干转向无奈的科学实验。拆除连接舰尾的钢缆后,工程人员开始向舰底塞入充气浮筏,试图复刻印度曾用气球打捞飞机残骸的“土法奇迹”。 但卫星图像清晰显示,这些直径不足5米的气囊,在5000吨钢铁巨兽面前宛若儿童玩具,即便全部充气也仅能提供千吨级浮力,距离扶正舰体所需的4000吨升力相差甚远。而现场出现的两艘起重驳船最大起吊能力不足300吨,尚不及中国东海打捞局常规装备的十分之一。 按照最初计划,抽出浸水舱室海水仅需3天,修复舷侧损伤不过10日。但现实是,缺乏专业抽水设备导致排水效率低下,舰体结构变形更让平衡修复沦为纸上谈兵。 西方军事专家分析,朝鲜现有浮吊船连调整舰体姿态都难以实现,遑论应对二次下水可能引发的龙骨断裂风险。清津造船厂墙上的“30天修复”倒计时牌,此刻更像是对国家尊严的黑色幽默。 这场灾难性事故撕开了朝鲜军工的华丽外衣。金正恩怒批事故源于“不尊重科学的经验主义”,却回避了更深层危机——受国际制裁影响,朝鲜造船业仍停留在手工作坊时代,连最基本的数控切割机床都依赖走私。 此次下水的驱逐舰,船体焊接缝宽达3厘米,远超现代军舰1厘米的标准,这为事故埋下结构性隐患。更讽刺的是,朝方引以为傲的超音速巡航导弹发射筒,在侧翻冲击下已扭曲成麻花状,所谓“战略威慑力”成了国际笑谈。 卫星图像中新增的伪装网,暴露出平壤的焦虑。为阻止外界窥探打捞败局,朝鲜在舰体上方架设迷彩篷布,却难掩起重机操作手站在舰艉抽烟发呆的窘态。 而船坞旁堆积的俄制AK-630近防炮零件,暗示着莫斯科的技术援助同样力不从心——俄太平洋舰队自家打捞船尚困在乌克兰战场,何谈支援盟友? 此刻全球目光转向青岛港。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的5万吨级起重船“振华30”正在此待命,该船曾成功打捞韩国世越号,扶正同等吨位舰体仅需12小时。 若朝方发出求援信号,48小时内即可抵达现场。但平壤至今未向我们开口,这份倔强背后,既有对技术依赖的恐惧,更藏着半岛地缘政治的微妙算计。 当第7个黎明降临清津港,潮水拍打着驱逐舰锈蚀的船舷,仿佛在叩问:要国家颜面,还是要海军未来?这场现代化迷局中的朝鲜,正用20个气球演绎着21世纪版的刻舟求剑。 各位网友,你们觉得朝鲜该不该放下身段求助中国?如果中国打捞船进场,多少小时能解决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