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里的端午 菖蒲艾草的清香刚漫过窗沿,糯米的甜软就裹着箬叶的绿意,在厨房里氤氲出端午的气息。奶奶坐在小板凳上,指尖翻飞间,墨绿色的箬叶就弯成了小巧的漏斗,雪白的糯米混着红枣的嫣红倾泻而下,再用棉线轻轻缠绕,一枚枚棱角分明的粽子便在竹篮里堆成了小山。 灶台的火旺起来时,我总爱蹲在旁边看水汽蒸腾。奶奶说端午的粽子要煮足三个时辰,让箬叶的清苦渗进糯米的甜里,才算是“苦尽甘来”。咕嘟咕嘟的水声里,她会讲屈原投江的故事,讲到百姓划船打捞时,眼角的皱纹就随着语调扬起,仿佛能看见汨罗江上翻飞的浪花。 午后的阳光透过竹帘,在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剥粽子时总有小小的仪式感——先解开缠绕的棉线,再轻轻剥开箬叶,琥珀色的糯米裹着红枣的蜜色,热气里浮着星星点点的箬叶碎屑。咬下第一口时,糯米的软糯混着箬叶的清香在舌尖化开,红枣的甜顺着喉头往下淌,连指尖沾着的糖汁都带着阳光的温度。 院门外传来邻居的笑语,孩子们手腕上的五彩绳在风里晃出缤纷的光。奶奶往我兜里塞了两个热粽子,说要给隔壁的阿婆送去。走在青石板路上,粽香一路飘远,忽然懂得这枚小小的粽子里,裹着的不只是糯米红枣,还有岁月里沉淀的温情,和一代代人传下来的节日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