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零容忍“开盒”就是为每个网民“撑伞”

近日,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从阻断“开盒”信息传播、完善预警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优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引导等多个维度明确工作要求,督促各地网信部门、各网站平台进一步强化“开盒”问题整治工作。同时,召开专题部署会议,要求微博、腾讯、抖音、快手、百度、小红书、知乎、哔哩哔哩、豆瓣等多家重点网站平台,对照通知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开盒”乱象。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网络搜索、挖掘,搜集个人隐私信息,包括姓名、个人照片、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社交账号等,将这些内容在网络公开发布,致使被害人深陷网络暴力与现实骚扰的困境,被称为“开盒”的这种新式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如今已广为人知。

南都此前曾推出《“人肉开盒”再调查》报道,起底海外“社工库”外泄个人隐私的黑灰产链条。调查中,经同事授权,南都记者分别花费300元、320元从两名“社工库”客服手中买到了同事准确的个人信息,从身份证号码出生地,再到家庭所在楼栋号,甚至连QQ头像都被扒出。其“业务单”中,宣称还有更惊悚的查询开房同住、车辆轨迹、聊天记录等服务……

调查发布后立即引发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超过200家海内外主流媒体、自媒体大V跟进转载、评论,全网关注度破亿。

“开盒”之所以广受关注,不仅缘于其危害大,也因为治理不易。

“开盒”难以根治,首先在于其技术上的隐蔽性与复杂性。加害者往往通过暗网、加密通讯等隐蔽渠道获取和交易个人信息,利用技术手段隐藏真实身份。信息一旦被“开盒”,便会如病毒般在各大平台迅速扩散。

其次,法律适用存在现实困难。尽管我国已有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但在具体案件中,如何确定损害程度、量化精神损失、追踪跨平台跨地域的违法行为,都存在操作难题。

另外,部分平台出于流量考虑,对“开盒”内容的监管态度消极。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开盒”行为往往被包装成“网络正义”,混淆公众认知,也增加了治理的复杂性。

中央网信办此次治理部署,多维度协同治理是一大特色,重点平台集中约谈体现了精准施策的思路,而围绕以前治理中的难点,这次通知点明,阻断“开盒”信息传播、完善预警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优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引导,是整治的发力点,显然抓住了关键。

零容忍“开盒”就是为每个网民“撑伞”。

落实中央网信办要求,阻断“开盒”信息传播,接下来网站平台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内容进行自动识别和拦截,同时建立人工审核快速通道,对举报的“开盒”信息及时处理。

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预警系统,能够提前发现“开盒”乱象的苗头和趋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网信、公安等部门应通力协作,整合各方数据资源,构建起大数据分析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信息传播路径等,挖掘潜在的“开盒”风险点,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为后续的治理工作争取时间和主动权。

优化保护措施方面,网站平台应为用户提供更多隐私保护选项,如隐藏个人信息、限制陌生人访问等,还可设立专门的“开盒”应急处置小组,为遭受“开盒”的用户提供及时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