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浙大教授23岁的女儿被保送清华。旅游途中,她爱上35岁的酒厂工人,非要结婚。教授苦口婆心劝说:学历太低了!女儿:“嫁给他,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陈薇,1966年出生在浙江兰溪,家里条件不错,父亲陈李坤是浙大教授。她从小就聪明,喜欢摆弄化学实验,成绩一直拔尖。1984年,她考进浙大化学工程系,靠着努力和天赋,大学四年表现特别出色。到了1988年,她被保送清华大学读硕士,前途一片光明。谁也没想到,就在这年夏天,她的人生轨迹因为一个人彻底变了。 那年暑假,陈薇去泰山旅游,在火车上认识了麻一铭。麻一铭35岁,是个酒厂工人,初中文化,年纪比陈薇大一截,背景也完全不搭。两人聊着聊着居然有了好感,回来后还一直写信联系,感情发展得很快。陈薇把这事告诉家里,父亲陈李坤一听就炸了。他觉得麻一铭学历太低,跟陈薇门不当户不对,怎么也配不上自己培养多年的女儿。可陈薇铁了心,非麻一铭不嫁,甚至搬去北京跟麻一铭一块儿住了。陈李坤劝不动,最后只能松口同意。 1991年,陈薇从清华硕士毕业,进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始搞生物防御研究。这条路不好走,需要全身心投入。她跟麻一铭结婚后,家里的事基本都扔给了麻一铭。1992年,儿子出生,麻一铭干脆全职带娃,把家务活儿全包了。陈薇呢,就一头扎进实验室,经常加班加点。1998年,她拿下博士学位,2002年又破格升了研究员。她的努力慢慢有了回报,科研成绩越来越突出。 2003年非典来了,陈薇作为技术骨干,直接上了前线,研究对抗病毒的药物。那时候她没日没夜地干,压力大到不行,但麻一铭在家稳住后方,让她没啥后顾之忧。2014年,埃博拉病毒闹得厉害,她又带着团队开发出全球首个获批的埃博拉疫苗,这可是个大突破。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她更是一战成名,领着团队搞出重组新冠疫苗,为国家抗疫立了大功。那一年,她被评为“人民英雄”,算是实至名归。 陈薇能走到这一步,麻一铭的作用真不小。他没啥学历,但踏实肯干,把家里收拾得妥妥当当。儿子小时候,麻一铭带他上学、做饭,尽量不让陈薇分心。陈薇自己也说过,麻一铭的付出让她能安心搞科研。陈李坤一开始看不上这个女婿,后来也改了主意,觉得麻一铭确实帮了女儿不少忙。陈薇的事业越做越大,麻一铭就默默当她的后盾,两人就这样搭档着过日子。 回头想想,陈薇跟麻一铭的结合挺让人意外的。她是高材生,搞科研搞得风生水起;他是普通工人,文化不高,干的也是体力活儿。可就是这么两个人,愣是把日子过好了。陈薇没因为感情耽误事业,反而靠着麻一铭的支持越飞越高。这事儿听着挺玄乎,但实实在在发生了。有人可能会说,爱情这东西真看不透,学历高低好像也没那么重要。可现实里,像陈薇这样能两头兼顾的,还是少数。 陈薇的经历也让人忍不住想,她到底咋做到的?科研那么苦,家庭还得顾,她是怎么扛过来的?麻一铭也不是没脾气的人,天天在家带娃做饭,时间长了会不会觉得不公平?这些问题没啥标准答案,但陈薇的故事确实挺接地气。她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背景,就是一步步走出来的。麻一铭呢,也不是啥完美男人,就是老实本分,愿意为老婆付出。这种搭配听着简单,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再说说陈薇的成就吧。非典、埃博拉、新冠,她次次都在关键时候站出来,科研成果直接救人命。她的疫苗研究不是纸上谈兵,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2003年,她在实验室泡了几个月,硬是把药物研究推了一大步。2014年,埃博拉那会儿,她带着团队跑去疫区附近,冒着风险搞实验。2020年新冠疫情,她又是没歇过,几乎天天盯着数据。这么多年,她没停下来过,麻一铭也一直陪着她熬过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