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技术倒退很正常,康熙年能仿制欧式火炮,道光年却还在仿制明代火器。 这并非偶

技术倒退很正常,康熙年能仿制欧式火炮,道光年却还在仿制明代火器。

这并非偶然,而是清朝技术发展模式的缩影。康熙年间,在西方传教士的协助下,清廷成功铸造了48门“制胜将军”铜炮,性能堪比欧洲的4磅炮;同时还制造了64门“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其威力相当于欧洲20到26磅炮,即便放在19世纪初期也毫不逊色。这些先进武器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其技术和图纸被严格控制在宫廷内部,内务府负责提供精密仪器,钦天监则负责测距等工作,技术信息交流仅限于极少数人。更甚的是,从康熙朝开始,朝廷便禁止火器兵书的流通,就连南怀仁的《神威图说》也被深锁宫中。

地方官员只能另辟蹊径,四处搜寻宋元明三代的古籍,试图从中寻找火器制造的线索。道光年间,除了广东地区因信息相对流通而有所不同,其他地区则普遍陷入技术停滞,官员们纷纷效仿古代火器。两江总督牛鉴听说安庆营守备孙贵成功仿制了戚继光时代的虎蹲炮,便兴高采烈地向道光皇帝报捷。湖广总督裕泰则仿制了朱棣靖难时使用的一窝蜂神机箭,并将其改进后装备部队。更有甚者,一些官员直接从地下挖掘元明时期的旧式火炮,直接投入使用。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安徽巡抚程?采,由于安徽缺乏铸炮人才,他竟用巨竹制造火炮,这与其说是火炮,不如说是南宋突火枪的放大版。这种状况充分说明了当时清朝火器技术发展面临的困境:信息闭塞、技术封锁以及对古代技术的盲目依赖,最终导致了技术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康熙朝制造的威远将军炮,一种具备发射爆炸弹能力的前装臼炮,更是鲜为人知,只有京师八旗和钦天监掌握其技术,即使是黑龙江的清军装备了几门,却缺乏相应的炮弹和熟练的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