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Iskander)作为俄罗斯战术导弹系统的代表,自问世以来因其高精度、强突防能力和多用途性备受关注。自服役以来一直受到俄罗斯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是俄罗斯人抵御西方打击的重要利器,每当俄罗斯受到西方国家威胁时,俄罗斯人总会提出来将这款战术弹道导弹部署到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俄罗斯军事专家一再宣称,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是全球第一种把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技术融合的新型导弹,一般认为巡航导弹飞行高度较低,不容易被发现,而弹道导弹速度较快,不容易被拦截。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数据伊斯坎德尔导弹长7.2米,弹体直径为0.96米,根据任务需求可以搭载不同重量的战斗部,弹重在4吨左右,动力装置为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初定型时的型号为9M728战术导弹,射程为60——500公里,改进型号为9M729战术导弹,射程变化不大,主要换装了新型空中飞行系统,用于提高战斗部的威力和打击时的精准度,此外伊斯坎德尔系统包括了发射车、备弹运输装填车、指挥车、信息通信车和技术保障车等。 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已经打了三年多了,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这款曾被西方称为“无法拦截”的武器似乎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这种“消失”并非源于其性能失效或技术淘汰,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战场使用模式、战略威慑逻辑、舆论焦点转移以及国际政治博弈等多个层面。 伊斯坎德尔导弹的“隐身”首先与其在俄乌冲突中的常态化使用密不可分。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俄军频繁使用该导弹打击乌克兰后方目标,包括防空系统、指挥中心、武器仓库和基础设施。例如,2024年3月,伊斯坎德尔-M导弹精准摧毁了顿涅茨克地区的乌军S-300防空系统发射车,无人机画面显示其高精度特性依然显著。至2025年,俄军甚至将其用于反舰作战,成功击沉北约向乌克兰运送武器的集装箱船,展现了其对动态目标的打击能力。然而,随着这类打击成为日常战术,媒体对单一武器系统的报道热情自然减弱,转而更关注整体战局或新型武器的出现。 此外,伊斯坎德尔的隐蔽性设计使其难以被追踪和拦截。其发射车采用机动部署模式,发射准备时间仅需4分钟,且能在发射后迅速撤离,有效规避敌方反制。这种“打完即走”的战术进一步降低了其在战场上的可见性,使其更多成为“幕后杀手”而非高调展示的武器。 伊斯坎德尔导弹的“消失”还与俄罗斯的战略调整有关。作为战术核武器的重要投送平台,伊斯坎德尔-M具备搭载核弹头的能力,射程覆盖欧洲核心区域,是俄罗斯对北约核威慑的基石之一。随着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俄罗斯更倾向于通过隐性威慑而非频繁实战展示来维持战略平衡。例如,2025年“伊斯坎德尔-1000”导弹的量产消息被释放,其射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直接威胁欧洲纵深目标,但俄方并未急于将其投入实战,而是通过政治信号强化威慑。这种“引而不发”的策略既避免过度刺激西方,又为未来谈判保留筹码。 国际舆论对伊斯坎德尔的关注度下降,也与战场技术对抗的演变相关。冲突初期,伊斯坎德尔导弹因高突防能力成为焦点,但随着乌军获得“爱国者”防空系统并宣称成功拦截,舆论开始转向讨论导弹与反导系统的博弈。例如,2024年7月乌军首次拦截伊斯坎德尔导弹被视为“里程碑”,但俄军随即摧毁两套“爱国者”系统,暴露了西方防空武器的产能瓶颈。这种对抗的拉锯战使伊斯坎德尔的“神话”被部分消解,公众兴趣逐渐转向更前沿的高超音速武器或无人机技术。 与此同时,俄军战术的多样化也稀释了伊斯坎德尔的曝光度。2023年后,俄军大量使用滑翔制导炸弹和远程火箭炮,这些武器成本更低、使用更灵活,成为前线火力支援的主力。相比之下,伊斯坎德尔导弹更多被用于高价值目标,如2025年5月对苏梅州乌军训练营的打击,造成70人死亡,这类行动虽具毁灭性,但报道往往聚焦于伤亡而非武器本身。 伊斯坎德尔的“消失”还与国际军控环境的变动相关。2019年美国以伊斯坎德尔-M射程可突破《中导条约》为由退出该条约,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此后,俄罗斯加速发展“伊斯坎德尔-1000”等中程导弹,而美国则推进“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和“精确打击导弹”(PrSM)的部署。这种背景下,伊斯坎德尔逐渐从“争议焦点”转变为大国博弈的常规工具,其技术细节和政治意义被更复杂的战略竞争所掩盖。 从2022年俄乌战争开始以来,俄罗斯的武器所发挥出来的战斗力,让人对俄制武器产生了怀疑,苏35也罢、苏34也罢频繁被击落、甚至是俄罗斯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都被乌克兰发射的两枚宝石反舰导弹所击沉,然而国际军火市场并没有因为俄制武器的拉胯表现而折戟,就比如阿尔及利亚高价引进了俄制五代机苏57,伊朗也和俄罗斯签署合同,准备购买48架苏35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