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25年5月,德国突然派出装甲旅进驻立陶宛,目标明确:靠近白俄罗斯边境20公里

2025年5月,德国突然派出装甲旅进驻立陶宛,目标明确:靠近白俄罗斯边境20公里处建常驻军事基地。 这是德国二战后头一次把大规模部队长驻海外,引发整个欧洲震动,俄方第一时间放出强硬表态,称已在加里宁格勒部署新一轮“伊斯坎德尔”导弹,就在这一前线角力升温的时刻,欧洲大陆再一次感受到了冷战的旧味。 这不是一时冲动,德国从2023年开始,就不断加码对东欧的军事援助,当时俄乌冲突已经打到第二年,乌克兰战线吃紧,波兰和立陶宛不敢掉以轻心。 德国本来长期信奉“用钱解决问题”,但那一套已经不灵了,俄罗斯在白俄罗斯部署战术核武器后,整个东欧都在叫嚣要“实打实”的安全承诺。 德国这才拍板,把自己最强的装甲部队第45装甲旅调往东翼,这支部队由约400人先行进驻,目标是到2027年拉满到5000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作战官兵。 驻扎地选在鲁德宁凯,一个以前连地图上都不好找的小镇,现在,这里正在变成北约的前线哨所。 德军运送的是“豹2A7”主战坦克、“美洲狮”步战车,还有先进的反无人机系统,当地军营从头修建,德军指挥部直接设在靠近铁路的一栋老建筑内,方便后勤调配。 消息一传出,俄国国防部火速发声明,说德国这是“军事挑衅”,而且“危险地接近俄罗斯战略边界”。 加里宁格勒成为焦点,这块夹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俄罗斯飞地,一直是莫斯科手里的地缘牌。 现在德军这么一靠近,俄军直接在这一区域布置S-400防空系统,还配合白俄罗斯演练空中联合防御。 德国国内也没一边倒支持这事,绿党和部分左翼议员在联邦议会质询,指责总理朔尔茨“带着德国走向军国主义的老路”。 民调显示,有近40%的德国人对派兵持保留意见,有人担心财政吃紧,有人担心欧洲再次被拉进地缘冲突。 毕竟这批驻军一年就得烧掉德国财政50亿欧元,三年累计要花超过200亿欧元。 而美国表现得相当轻松,表面说“支持盟友行动”,实则默许德国顶上北约东翼的空缺。 美军在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兵力没有显著增加,甚至准备撤出部分空军单位。 而立陶宛那边是举双手欢迎,总统瑙塞达专门为德军接机,还说“这是立陶宛安全史上最重要的一天”。 当地居民反应倒也不一致,有人觉得安全感提升了,也有人不习惯军事化生活,比如鲁德宁凯镇上的小学,每天清晨都能听到军车驶过的声音,老师抱怨课堂秩序受到影响。 法、意这些西欧国家倒是有点紧张,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布鲁塞尔开会时说了一句:“欧洲不能走向军事分裂。”言外之意,就是担心德国这步棋太硬,会把欧盟整体防务拉向对抗路线。 而意大利则更关心财政开支的问题,担心德国搞军费扩张会牵动整个欧元区政策。 回顾德国从1990年统一之后的军事政策,一直很谨慎,哪怕是参加阿富汗战争,也是后勤支援为主,几乎不派作战部队。 这次不一样,不仅是规模大,更是位置敏感,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接壤,稍有摩擦就可能升级成正面冲突,而德国这次是主动靠近,不是被动响应,性质完全不同。 甚至连日本都盯着这事,因为德国和日本这几年一直在强化“准联盟”关系,德军舰艇2024年已经去了日本港口访问,还搞了联合演训。 现在德国在东欧驻军,日本战略圈不少人认为是“德美印太合作”的延伸,美、德、日三边安全框架初见轮廓,虽不成联盟,但架子已经搭起来。 但问题是,德国扛得起这口锅吗?经济上,德国正经历工业衰退、电力价格高企、对华出口放缓三重打击。军事投入一涨,社保预算立马捉襟见肘。 国内选民开始不满,尤其在东德地区,对“海外干预”毫无兴趣,绿党虽然是执政联盟的一部分,但基层很多人根本不同意搞军事扩张。 德国军方内部对这个任务也压力山大,驻军的营地需要全年全天候守备,士兵轮换期被拉长,导致军属家庭抱怨不断。 2025年夏季,德军内部报告显示,有超过15%的驻军人员申请提前退役或转岗,军人协会提醒国防部要重视士气问题,否则可能“战略未成,部队先垮”。 不只是欧洲,俄罗斯驻北京大使馆也曾公开暗示,“德国军事扩张并非局限在欧洲,将来可能对其他地区产生不利影响。”虽然没点名,但外界普遍理解为是对中德关系的暗示。 这场部署还远没结束,德国2026年还将向立陶宛运送一批防空导弹系统,并部署一套卫星通讯中继站,和北约波兰境内部队实现信息互通。 而俄方已经表明,如果北约部队继续向俄边境靠近,不排除部署“匕首”高超音速导弹。 这场看似普通的驻军行动,已经变成欧洲新一轮地缘博弈的触发点,不是冷战重来,但也绝非太平岁月。 参考资料: 《德国之声》2025年5月22日,《德国首次海外常驻军进驻立陶宛,欧洲安全局势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