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刘文辉被刘湘打得大败,穷途末路之际,刘湘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总是一家人吗。我让幺爸保留部分军队,西康建省后当省主席。” 刘文辉和刘湘,一个是叔,一个是侄,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却是对手。刘文辉1895年出生于四川大邑,13岁进四川陆军小学,后来在保定军校深造,1916年投身川军。他脑子活、胆子大,靠着家族背景和个人能力,很快崭露头角,巅峰时控制七十多个县,兵力超十万,人称“西康王”。刘湘呢,1888年出生,比刘文辉大几岁,早年在川军闯荡,1921年当上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算是四川的头号军阀。他一度提拔刘文辉当旅长,两人合作过一段日子。 可权力这东西,就像一块大饼,分的人多了就容易起争执。到了1930年代,刘文辉不甘心给刘湘打下手,想自己当老大,统一四川。刘湘呢,也不肯放权。1932年,一批军火被扣,成了导火索,叔侄俩彻底翻脸,四川大地硝烟再起。 1932年10月,川北军阀罗泽洲受刘湘指使挑衅,刘文辉也不含糊,直接开打。他手握二十万大军,在成都、泸州、永川等地势如破竹。成都巷战中,刘文辉的部队把田颂尧打得抱头鼠窜,一度逼近刘湘的地盘,眼看就要翻盘。可刘湘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拉拢邓锡侯、田颂尧、杨森组成联军,还向南京政府要支援,硬生生稳住了阵脚。 1933年春,毗河一战成了转折点。邓锡侯派人凿开都江堰,洪水把刘文辉的攻势冲得七零八落。成都丢了,刘文辉只能退到雅安,部队从二十万缩水到两万,军心散了,连手下军官都开始跑路投敌。这仗打得,真是从天堂掉到地狱。 到了1933年夏,刘文辉龟缩在雅安,外面是刘湘的联军,里面是人心惶惶。他知道硬拼没戏了,就派哥哥刘文渊去刘湘那边求和。刘湘听了来意,想了一会儿,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总是一家人吗。我让幺爸保留部分军队,西康建省后当省主席。”这话听着挺暖心,但背后也有算盘。刘湘不想把刘文辉逼死,怕四川更乱,留着他还能当个缓冲。 1933年9月6日,双方停火通电,雅安战事收场。刘文辉保住残部,退到西康,可统一四川的梦算是彻底碎了。 战败后,刘文辉带着残兵去了西康,1939年当上西康省主席。他在那儿搞建设,修路办学,跟藏族头人处得不错,还跟中共搭上线。1949年,他在彭县起义,投向新中国,后来干过林业部长,直到1976年去世,活了82岁。刘湘这边呢,打赢后跟邓锡侯、杨森等人瓜分四川,可没几年,抗日战争爆发,他也因病去世。 这场“二刘之战”,不只是叔侄斗法,更是民国乱局的缩影。家族关系在权力面前,脆弱得像纸,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