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1945年8月,日本战败以后,驻中国东北关东军,陆军野战医院院长挥着军刀,用刀尖顶在护士伊藤郁子胸前,逼迫她跳江,无奈,没有任何选择的伊藤郁子,面对湍的滔滔江水纵身跳入! (信息来源:人民网---“我的心永远在中国”) 伊藤郁子站在江边,军刀顶着她的胸口,面前是冰冷的江水。 她没有选择,只能跳进湍急的江流,抱着漂木挣扎了三个多小时。 中国解放军的医疗队发现了她,把她从岸边救起,给了她食物和毯子。 那时候的她只是个24岁的日本护士,战争让她无路可走。 获救后的她没有回日本,而是留在了中国,开始了新的人生。 她在牡丹江的野战医院工作,照顾受伤的士兵和百姓。 她不知道自己为何要留下,只是觉得欠了这片土地一份恩情。 1950年,她到了山西的康复医院,遇到了医生宗序定。 两人从同事变成爱人,后来结了婚,生了个女儿。 伊藤郁子入了中国籍,学着讲中国话,慢慢融入了这个国家。 她搬到江苏如皋,在县人民医院当护士,每天忙着救人。 1972年,日本外务省派人找到她,劝她回日本定居。 她站在如皋的家门口,说中国才是她的家,哪儿也不去。 1998年,日本红十字会又来,承诺房子和专人照顾。 她还是拒绝了,说自己在中国过得很好,不需要别的。 2012年,钓鱼岛的事闹得沸沸扬扬,她给日本朋友打电话。 她说日本政府的做法不对,语气里满是对中国的维护。 她的选择让人好奇,一个日本护士为何这么坚定地留在中国? 她在医院工作的时候,经常把自己的血输给受伤的战士。 四平战役那天,她一天救治了87个人,手忙得停不下来。 她在如皋的医院,每天都跟病人聊几句,问问家里的事。 病人喜欢她,同事也敬她,说她跟白求恩一样值得学。 她学会了包饺子,过年跟邻居一起吃,女儿叫她妈妈,带着如皋口音。 这些小事让她跟中国的联系越来越深,成了这里的一份子。 她不只是护士,还在如皋开免费的日语夜校,教大家学外语。 日本来的侨胞到了如皋,她带着他们到处看,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 有日本商人来投资,她帮着翻译,推介如皋的政策。 她还常去学校,跟孩子们讲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她告诉学生,历史不能忘,不然和平就保不住。 日本有些教科书改了历史,把侵略战争说得轻描淡写。 她看到后写信批评,字里行间都是对真相的坚持。 她的故事后来被写进了中国的高中历史课本,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她在如皋住了几十年,五次回日本探亲,每次都急着回中国。 2016年,她在如皋去世,留下了女儿和无数认识她的人。 她的选择让人思考,一个异国女子为何把中国当作家。 她的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人可以跨越国界,活出自己的信念。 她在医院救人、在课堂教书,都是为了让和平延续下去。 她拒绝回日本,不是因为讨厌故乡,而是因为中国给了她家。 她的生活证明,感恩和忠诚可以让不同国家的人走得更近。 伊藤郁子的故事让人看到,个人选择能影响历史的走向。 她在战后选择了中国,选择了救人,选择了守护真相。 她的决定让中日之间多了一份民间的温暖和理解。 她的一生像一座桥,连接了两个国家,连接了无数颗心。 大家觉得伊藤郁子的选择意味着什么?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