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听证会剑指华为!要求四家科技巨头的总裁们回答在这场AI技术竞争中,到底是中国领先,还是美国领先。 2025年5月8日,美国国会山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听证会,主题聚焦人工智能(AI)领域的全球竞争,尤其是中国企业华为的快速崛起。这次听证会召集了四位科技行业大佬:OpenAI的Sam Altman、AMD的Lisa Su、CoreWeave的Michael Intrator和微软的Brad Smith。他们被要求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AI技术竞争中,到底是中国领先,还是美国更胜一筹? 这场听证会发生在全球AI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美国作为传统科技强国,一直在AI领域占据优势,靠着强大的创新生态和资金支持,孕育了像OpenAI和微软这样的巨头。但近年来,中国在AI技术上的投入和进展让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华为,不仅在5G领域站稳脚跟,还在云计算和AI硬件上发力。这让美国坐不住了,担心自己的技术霸主地位被撼动。听证会上,华为被频频点名,成为中国科技崛起的代表符号。 出席的四位高管各有来头。Sam Altman领导的OpenAI靠ChatGPT火遍全球,是AI软件领域的标杆;Lisa Su掌舵的AMD在芯片市场上跟英特尔、英伟达掰手腕,是硬件竞争的关键玩家;Michael Intrator的CoreWeave虽然低调,但在AI云计算基础设施上越来越重要;Brad Smith则代表微软,微软在AI应用和政策影响力上都不容小觑。 听证会上,四位高管都围绕AI竞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Sam Altman强调,美国的AI技术目前还是领先的,关键在于开放合作和全球信任。他提到,像ChatGPT这样的产品,靠的是美国自由的创新环境和技术生态,但如果政策过于收紧,比如限制技术出口,反而可能给中国机会。Lisa Su则从硬件角度切入,说半导体是AI的命脉,美国在高端芯片设计上还有优势,但出口管制让AMD丢了不少市场,她呼吁政策得灵活点,既保安全又保竞争力。 Michael Intrator的CoreWeave主打AI计算支持,他直言技术限制会把客户推向其他国家,言外之意是中国可能捡便宜。Brad Smith代表微软,谈得更宏观,他承认中国在AI硬件和研发投入上进步飞快,尤其是华为的动作让人警惕,但他也说美国得在创新和监管间找平衡,不能自己把自己绑住。四个人虽然角度不同,但都透露出一个意思:美国有技术底子,但中国追得太猛,政策得跟上形势。 华为在这场听证会里被反复提到,不是没道理的。作为中国科技的头牌,华为这几年在AI相关领域突飞猛进。5G技术让它名声大噪,但更厉害的是它在云计算和AI芯片上的布局。比如,华为的昇腾系列AI芯片,已经开始挑战英伟达的地位,虽然性能上还有差距,但成本和本地化优势让它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再加上中国政府的支持,华为的研发资金和速度都让人咋舌。美国这边自然不淡定,觉得华为不只是个公司,更是中国战略的一部分,所以才把它当成靶子,想通过听证会摸清底细。 不过,美国对华为的焦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2018年开始的制裁,到现在出口管制越来越严,美国一直在试图掐断华为的供应链。但华为硬是扛过来了,还在AI领域越走越远。这种韧性让美国议员们既惊讶又头疼,也让这场听证会充满了火药味。 说实话,中美在AI上的较量,各有各的优势。美国这边,软件生态强得一批,像OpenAI的语言模型、谷歌的深度学习框架,都是全球顶尖的。而且美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源源不断地输出人才,硅谷的创业氛围也不是盖的。但硬件上,美国靠英伟达、AMD这些巨头,芯片设计确实牛,可制造环节大多外包,供应链有点脆弱。 中国呢,虽然起步晚,但后劲足。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大,资金投得猛,像华为、百度、阿里这些企业,都在AI上砸钱搞研发。硬件方面,华为的昇腾芯片、中芯国际的制造能力,都在慢慢缩小跟美国的差距。软件上,中国的算法研究也不弱,尤其是在人脸识别、自动驾驶这些实用领域,已经跟美国平起平坐了。但问题也明显,高端人才和原创技术上,中国还是得追一阵子。 数据上看,美国2024年的AI投资占全球40%左右,中国大概是25%,差距不算小。但中国的AI专利申请量已经连续几年全球第一,这说明创新速度在加快。华为的案例就很典型,它不光是跟美国公司抢市场,还在拉拢其他国家的客户,这种势头让美国有点慌。 这场听证会表面上是问技术领先谁家,其实更像是美国在给自己找方向。出口管制是绕不开的话题,美国从特朗普时代就拿这个当武器,想限制中国科技发展。可现在看,这招效果有限,还把自己企业坑了。AMD和英伟达都因为卖不了芯片少赚了不少钱,客户跑去买华为的替代品,美国议员们也知道,再这么搞下去,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