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频繁展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意欲何为?
最近,一些西方国家频繁抛出《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这些历史文件,其目的究竟是为了警示东方大国,还是另有所图?这种做法无疑是将早已过时的历史文本,当作炫耀胜利的战利品一样,摆在世人面前。1842年,强加于中国的《南京条约》导致香港被割让;1895年,《马关条约》则使台湾沦为殖民地。这些不平等条约,每一笔都刻录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伤痛。难道某些人认为,凭借这些陈旧的条约,就能使我们屈服吗?这想法未免过于可笑!
翻开历史的篇章,我们看到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展柜中,珍藏着无数从中国掠夺而去的敦煌文物,至今未归;巴黎吉美博物馆中,也陈列着大量八国联军劫掠的瓷器和书画。西方列强总是挂在嘴边的是“契约精神”,可是这些条约,哪一份不是在枪炮的威逼下签订的?即便强盗逻辑再怎么伪装,也掩盖不了其殖民掠夺的丑恶本质。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条约》上签字时,特意使用了“永久割让”的字眼。1997年,香港却顺利回归祖国怀抱。历史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那些通过不平等条约强占的土地和财富,最终都将物归原主。如今,有些人仍试图将这些废纸当作筹码,却似乎忘记了他们祖先是如何通过不光彩的手段起家的。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超过千万件,仅大英博物馆就收藏了2.3万件。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圆明园被焚烧的滚滚浓烟,是甲午海战的炮火硝烟,是“东亚病夫”的耻辱标签强加于民族身上的刻骨铭心之痛。今天,又有谁敢再如此轻蔑地称呼我们呢?
当这些人在议会大厦里挥舞着早已失效的条约时,深圳的无人机编队正模拟航母编队在夜空中飞行,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试验也在震动着太平洋。他们试图用19世纪的剧本,来演绎21世纪的戏码,但这套过时的把戏,已经引来许多西方民众的嘲笑。
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当年,他们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如今,我们则依靠5G基站和空间站,在重新构建世界秩序。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留下相似的韵律——只是这一次,轮到我们来谱写新的篇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