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次建立国际调解院,为什么没有拉俄罗斯和印度?是忘记了,还是有意避开? 要我说,中国这次建立国际调解院没拉俄罗斯和印度,其实是有意避开的。这里面既有历史恩怨,也有现实考量,时间点上也能看出门道。 先说印度。2022 年中国发起筹建国际调解院的时候,中印边境刚经历 2020 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双方还在打口水仗呢。印度在国际平台上有个习惯,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比如在联合国讨论气候变化时,印度代表曾多次突然提到中印边境争议,强行把环保议题和领土争端绑在一起,这种 “议题捆绑” 的做法让很多国家头疼。国际调解院设计了 “议题闭环机制”,要求每个案件必须聚焦核心争议,不能引入无关话题,印度这种风格显然和规则相冲。 更关键的是,印度在国际裁决上的履约记录太差。2019 年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裁定印度需赔偿某欧洲企业损失,印度直接拒绝执行,还公开质疑仲裁机构中立性。 这种 “赢了就拍手,输了就掀桌” 的做派,和调解院要求签署的《议事行为备忘录》完全背道而驰 —— 备忘录明确要求成员国必须承认调解结果的权威,不能事后在其他平台重复上诉。 再看俄罗斯。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处境很微妙。国际刑事法院 2023 年对普京发出逮捕令,虽然中国不承认这个裁决,但调解院要保持中立性,就得避免卷入大国对抗。 俄罗斯在国际争端中的参与方式也比较强硬,比如 2019 年国际海洋法法庭要求俄罗斯释放扣留的乌克兰水兵,俄方直接拒绝执行,还称裁决 “非法”。这种对抗性风格和调解院倡导的 “柔性化解矛盾” 理念不符。 中国在 2022 年发起调解院倡议时,特意选择香港作为总部,就是看中香港的普通法传统和国际公信力。 而俄罗斯在国际法律事务中更倾向于大陆法系,双方在法律理念上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中国长期奉行不结盟政策,2025 年俄专家还提到,中国拒绝与俄结盟是为了保持地缘政治灵活性,避免被盟友义务绑住手脚。如果邀请俄罗斯加入调解院,可能会被外界解读为 “中俄同盟” 的延伸,影响调解院的中立形象。 从时间线看,2025 年 5 月调解院正式成立前,印度刚在 2024 年边境谈判中再次提出不合理诉求,而俄罗斯在 2025 年 5 月仍深陷俄乌冲突,国际形象受损。 中国在这个节点上避开这两个国家,既是对历史矛盾的回避,也是对调解院初期稳定性的保护。毕竟,调解院需要的是能遵守规则、愿意坐下来谈的国家,而不是带着 “小心思” 来搅局的玩家。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