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91年,地主廖复初在结束40年的监狱生活后,给时任国家副主席王的震寄了一封信

1991年,地主廖复初在结束40年的监狱生活后,给时任国家副主席王的震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家那1000担救命粮吗? 1991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中南海的办公楼里显得格外安静。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正在处理案头的文件,秘书轻轻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件。 "首长,这里有一封给您的信,寄信人叫廖复初。"秘书将信递了过去。 王震接过信封,看了看上面的字迹,眉头微微皱起。这个名字他并不熟悉,字迹倒是很工整,像是读书人写的。撕开信封,王震开始阅读这封来历不明的信件。 信的开头很客气,自我介绍说是湖北应城县人,刚刚从监狱里出来不久。王震心里有些疑惑,一个刚出狱的人给自己写信做什么。继续往下看,信中提到了一个让王震心头一震的问题:"您还记得当年那1000担救命粮吗?" 王震放下信,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沉思。1000担救命粮,这几个字像是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记忆深处的一扇门。那是1946年的冬天,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他带着359旅被困在湖北的一个小镇上,部队断了粮,战士们饿得面黄肌瘦。就在最危急的时候,当地有一户人家主动送来了粮食,不仅有大米,还有猪肉,让部队度过了那个要命的冬天。 "廖复初...廖家..."王震嘴里念叨着这个名字,记忆逐渐清晰起来。当年送粮的确实是一户姓廖的人家,家里有个很有威望的老太太,说话特别豪爽。 王震重新拿起信继续读下去。信中详细讲述了廖复初这些年的遭遇,1951年因为反革命罪被判了无期徒刑,在监狱里待了将近40年,直到1990年6月才被减刑释放。出狱后想要和家人团聚,但是户口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在武汉四处奔波,日子过得很艰难。 信的最后,廖复初提到了一篇文章,说是在报纸上看到了《我为三五九旅筹军粮》这篇文章,文章是马希良整理的,讲的正是当年廖家帮助359旅的事情。他这才知道,原来国家并没有忘记他们家当年的恩情。 王震对马希良这个名字并不陌生。马希良也是从359旅出来的,后来成了作家,写过不少关于部队的文章。如果是马希良整理的文章,那内容应该是可信的。 放下信,王震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景色。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风雪夜里送粮救命的恩人,竟然在监狱里度过了大半辈子。这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心情沉重起来。 王震握着信件,脑海中的记忆像电影一样倒带回到了1946年那个刺骨的冬夜。 那时候王震率领359旅从陕甘宁边区一路南下,建立了中原军区。部队转战多个省份,到了1946年1月,来到了湖北省随县的环潭镇附近。本来按计划应该继续向前推进,可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一下就是好几天。 大雪把所有的道路都封死了,部队被困在这个小镇上动弹不得。更要命的是,因为是转战途中,后勤补给本来就跟不上,这一被困,粮食很快就见底了。王震看着手下的战士们一个个饿得脸色发青,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 "必须想办法弄到粮食,不然这支部队就完了。"王震把旅长和政委都叫来开会,大家都是一筹莫展。 旅长和政委跑遍了周围几个村子,可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哪里还有余粮给部队。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想起了在当地工作的李实。李实是中共鄂北行署的专员,在这一带工作了好些年,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 李实接到求助后,二话不说就答应帮忙筹粮。可是等旅长他们走了,李实自己也犯了愁。当地的穷苦农民连自己都养不活,要筹集够一个旅吃的粮食,只能找地主家想办法。可问题是,地主们大多和国民党关系不清不楚,谁会给共产党的部队送粮食。 就在李实发愁的时候,有群众给他透了个消息:附近的廖家有余粮,而且这家人不一样,抗日的时候还帮过新四军。 廖家在当地算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不仅有良田千顷,还经营着应城县的盐矿生意,家底厚实得很。李实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就赶到了廖家。可巧得很,廖复初和他父亲都到盐矿上忙活去了,家里只有廖复初的祖母在。 这位老太太已经90岁高龄了,但精神头特别好,在廖家说一不二。李实心里有些打鼓,不知道这位老人家会不会答应借粮。 谁知道李实刚说明来意,老太太就爽快地点了头:"借粮的事好说,你们要多少?" 李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赶紧说:"有个千把担大米就够了。" 老太太听了,朝下人大声吩咐:"把寨子里所有的牛车都拉出来,粮食装多少算多少,再多杀几头猪,让部队过个好年。" 李实激动得要给老太太写借条,可老太太摆摆手说:"写什么借条,就当是捐给部队的。不过我有个要求,将来解放了,希望你们能善待廖家一家老小。" "这个您放心,我们共产党向来优待支持革命的家庭。"李实拍着胸脯保证。 很快,一辆辆牛车就装满了大米,足足有2000多石,还有50多头已经宰杀好的猪。这支车队冒着漫天飞雪,浩浩荡荡地向359旅的驻地开去,远远看去就像一条雪中的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