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走到最后的时候,真是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年的时间,一路的鏖战,艰难跋涉了两万余里,人数从起初的8万余人,损失了90%之后,只剩下了数千人。腊子口之役过后,这支数千人的队伍竟又减员了1500人。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当时从江西瑞金等地撤离,人数有8万多人。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红军只能边打边走,硬生生趟出一条生路。一年后,他们跋涉了两万多里,跨越14个省,人数却锐减到数千人。这一路,真不是人过的日子,饿了啃树皮草根,冷了裹破棉袄,脚底磨出血泡还得接着走。 刚出发没多久,红军就撞上了湘江战役。那是1934年11月底,在广西境内,国民党军队布下重兵,红军得强渡湘江。当时指挥的是博古和李德,俩人死守阵地战的老路子,完全不顾实际情况。结果,红军被敌人的炮火和机枪打得抬不起头,渡河时损失惨重。8万多人打完只剩3万多,陈树湘带着34师殿后,几乎全军覆没。他被俘后宁死不屈,自己撕开伤口殒命。这仗打得太憋屈,直接让大家意识到,领导层得变。 湘江的教训太深刻,1935年1月,红军到了贵州遵义,开了一次关键会议,就是遵义会议。会上,毛泽东站出来,痛批博古和李德的军事路线,说他们瞎指挥害惨了部队。他提出得灵活点,打游击战,大家一听觉得有道理。会议把博古和李德的指挥权撸了,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这次会议是个大转折,红军终于有了靠谱的领路人。 有了新方向,红军马上展现出不一样的气势。四渡赤水就是个经典例子。1935年初,毛泽东带着队伍在贵州一带跟国民党兜圈子,四次渡过赤水河。敌军压得紧,红军就佯装进攻这边,实际跑那边,弄得国民党晕头转向。这招不仅甩开了追兵,还让红军喘了口气,为后来的北上争取了时间。战士们走得脚底全是泥,愣是靠意志撑下来了。 到了1935年9月,红军走到甘肃腊子口,这是个硬骨头。山口窄得要命,两边是悬崖,国民党在高处修了碉堡,火力死死压着。红军没法硬拼,杨成武带着人摸黑爬悬崖,从背后偷袭敌军阵地。主力趁势猛攻,终于拿下腊子口,打通了北上的路。可这场仗代价不小,又损失了1500人,队伍更单薄了。 腊子口之后,红军没停下脚步,1935年10月到了陕北吴起镇,长征算告一段落。那时候,红军只剩8000人左右,跟出发时比,少了90%还多。可这8000人,是革命的火种啊。到了陕北,中共扎下根,在延安休整、发展,吸引了一堆热血青年。后来抗战爆发,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长征这事,说白了不光是跑路,更是个大熔炉,把红军锤炼得跟铁一样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人,在长征里带着大家闯关,慢慢成了核心。长征精神,说得接地气点,就是咬牙坚持、豁出去干、不怕死的劲头。这玩意儿,放到现在也管用。 再说长征的影响,红军走到陕北,等于给中共留了个喘气的机会。从那儿起步,中共一点点壮大,后来带着全国打抗战、搞解放,没长征哪有这底子?而且,长征让老百姓看到,共产党是真能吃苦、真为穷人的队伍,民心慢慢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