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胡瓜]1931年9.18事件爆发 ,张学良作为东北三省最高首脑,为何一枪不发。

[胡瓜]1931年9.18事件爆发 ,张学良作为东北三省最高首脑,为何一枪不发。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20分,沈阳北大营的夜空突然被爆炸声撕裂。南满铁路柳条湖段铁轨的硝烟还未散尽,日军守备队已经端着刺刀冲向中国军营。 值勤军官抓起电话拼命摇动总机,却听到电话那头传来令人窒息的回答:"少帅正在北平看戏,参谋长说...不准抵抗。"这段后来被历史学者反复考证的对话,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令人痛心的谜团——坐拥三十万东北军的张学良,为何在"九一八"事变中选择不战而退? 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的实际战斗力远超关东军。沈阳兵工厂的仓库里堆放着15万支步枪,2000多挺机枪,甚至还有当时亚洲最先进的240毫米榴弹炮。 驻扎在北大营的第七旅士兵回忆,当夜他们眼睁睁看着日军用炸药包炸开营房大门,有个班长忍不住抄起机枪,却被闻讯赶来的旅长王以哲厉声喝止:"把枪给我锁进库房!这是少帅的命令!"这种匪夷所思的场景在东北各地上演,长春宽城子兵营的守军甚至主动拆除了火炮的击发装置。 张学良晚年接受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采访时,曾用沙哑的嗓音解释:"当时我在协和医院治病,接到电报说日本人闹事,我想这不过是寻常挑衅。 "这个说法与历史档案存在明显出入。事变当晚,身在北平的少帅确实在协和医院,但不是养病,而是陪着英国公使蓝普森欣赏梅兰芳的新戏《宇宙锋》。侍从副官陈海回忆,当紧急军报第三次送来时,张学良推开包厢门对幕僚们说:"蒋主席早有指示,要避免给日本人制造口实。 "这句话背后藏着复杂的政治算计——就在三个月前,蒋介石在庐山会议上明确要求对日冲突"须慎重考虑,万不可逞一时之愤"。 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的日记里记载着更耐人寻味的细节。9月19日凌晨,当日军坦克开进沈阳城时,荣臻正在接听南京方面的长途电话。 军政部长何应钦在电话里反复强调:"中央正在国联力争,你们千万要忍耐。"与此同时,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却向部队下达了完全相反的命令:"不必等待上级指示,应断然发起进攻!"这种决策效率的悬殊对比,暴露出当时中日两国军事体系的本质差异。 锦州失守前夜,东北军将领张作相在军事会议上拍案而起:"咱们的飞机还在机库里生锈呢!"确实,东北空军当时拥有300架战机,数量是关东军的六倍。 但这些装备都成了日军战利品,后来在轰炸上海时派上用场。更讽刺的是,当马占山将军在嫩江桥孤军奋战时,他接到的不是援军而是撤退命令。 参与江桥战役的老兵李海清回忆,马将军盯着电报看了足足五分钟,最后苦笑着对参谋说:"少帅这是要我们当千古罪人啊。" 历史学者在辽宁省档案馆发现的电报原件显示,事变后一周内张学良与南京往来密电达47封之多。其中9月23日蒋介石的回电特别值得玩味:"日军行动已引起国际关注,兄当避免局部冲突,以待公理之解决。 "这种"以外交制军事"的幻想,导致东北军最精锐的独立第九旅在撤退途中发生哗变。该旅参谋主任赵镇藩晚年口述:士兵们把枪械扔进辽河,对着山海关方向哭骂:"老子宁愿当土匪也不当亡国奴!" 在哈尔滨失守前的最后时刻,特区长官张景惠的卫队长曾持枪逼宫:"长官,咱们跟小鬼子拼了吧!"这个参加过直奉战争的老兵不知道,他的长官早在一个月前就收到了日本领事馆的特殊"礼物"——一套镶金边的和服。 当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开进哈尔滨时,张景惠穿着这件和服在办公室泡起了日本茶道。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恰似东北沦陷的缩影:不是败于军力,而是溃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