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曾国藩拜访左宗棠,左问管家:“坐轿子来的,还是骑马来的?”“坐轿子来的。”左:“传我话,关门,今日不见客!”不料,曾拿捏了左的心态,不仅进了门, 走时还开中门恭敬相送。 晚清官场上有两位响当当的人物,一个叫曾国藩,另一个叫左宗棠,这两个人年纪差不多大,但人生道路完全不一样。 曾国藩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二十多岁就考上进士,在京城当官顺风顺水,四十出头就做到二品大员。 左宗棠就惨多了,考了十几年科举连个举人都没捞着,四十岁还在湖南巡抚衙门里当师爷混饭吃。 要说这两人能搭上关系,全靠着曾国藩爱才,当年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发现左宗棠虽然考试不行,但带兵打仗出主意是把好手,就到处给人推荐。 后来左宗棠能当上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都是靠曾国藩在背后使劲。 可左宗棠这人脾气古怪,总觉得曾国藩是故意施舍他,心里老憋着股不服气的劲儿。 咸丰八年那会儿,曾国藩带着湘军在前线打仗,顺道回湖南办事。 他提前给湖南巡抚骆秉章打了招呼,说要去看望左宗棠。 左宗棠听说这消息心里直打鼓,想着曾国藩现在官当得大,肯定要摆架子耍威风。 第二天天还没亮透,左宗棠就让管家在巷子口盯着。 等管家回来报告说曾国藩坐着八抬大轿往这边来,左宗棠气得胡子直翘,立马交代门房关门谢客。 谁知道曾国藩走到巷子口就下轿了,穿着家常衣裳,身边就带了个随从,自己走到左家门口敲门。 这下把左宗棠闹了个措手不及,只能硬着头皮把人请进来。 曾国藩进了门也不提公事,开口就夸左宗棠在江西战场出的主意好,还说自己当初要是听了左宗棠的计策,早把长毛剿干净了。 几句话说得左宗棠心里舒坦,俩人坐在书房里聊了大半天兵书战策。 要说左宗棠对曾国藩最不服气的地方,就是官场上的名声。 有回在酒席上,有个官员说现在天下人都讲"曾左",把曾国藩排在前头。 左宗棠当场拉下脸问随从:"凭啥不能叫'左曾'?"随从也是个机灵人,回话说:"曾大人眼里总看得见您,您眼里可容不下曾大人。"这话噎得左宗棠半天说不出话,酒都没喝痛快。 到了同治五年,左宗棠奉命去西北平乱,这事可把他愁坏了,西北那地方穷得叮当响,几万大军的粮饷都得靠东南各省接济。 偏偏这时候曾国藩又当上了两江总督,管着最富庶的江苏,左宗棠心里直打鼓,想着自己这些年没少在背后说曾国藩坏话,这回怕是要被卡脖子。 可事情完全出乎意料,曾国藩不光按时按量给西征军送粮饷,还专门写信给各省督抚,说西北战事关乎国家安危,要大家全力支持。 后来左宗棠在新疆打阿古柏,全靠这些粮饷撑着,有次军需官来报,说江苏的二十万两银子到了,左宗棠盯着运银子的车队看了半天,长叹一声说:"论胸襟气量,我这辈子是赶不上曾涤生了。" 要说这两人较劲最厉害的时候,还是平定太平天国之后。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破天京立了头功,左宗棠却上奏折说南京城里逃出去十几万长毛,明摆着给曾家兄弟难堪。 朝廷派钦差来查,结果发现左宗棠说的数目夸大了十倍,这事闹得满城风雨,曾国藩却像没事人似的,还写信劝家里人别和左家计较。 光绪年间左宗棠在西北打仗,有次粮道被劫,急得火烧眉毛。 曾国藩知道后,连夜从江南调了八万石粮食走运河送过去。 押粮的军官带话问要不要留个凭证,曾国藩摆摆手说:"季高(左宗棠字)的脾气我晓得,他既要面子又要里子,这事就当没发生过。" 后来左宗棠从新疆凯旋,专门绕道南京去看曾国藩,两个老头子在书房里聊了一宿,说的都是年轻时候在湖南办团练的旧事。 临走时左宗棠对着曾国藩深深作了个揖,这是他俩认识三十多年来头一回。 没过两年曾国藩就过世了,左宗棠派人送来副挽联,上面写着"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话说得实在,把两人半辈子的恩怨都化在里头了。 参考资料 《“曾左”》 《曾国藩与左宗棠“比肚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