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年,马皇后出殡,狂风暴雨不止,朱元璋大发雷霆:“雨若不停,送葬人全部陪葬!”在场的人吓得瑟瑟发抖,此时宗泐法师说了一句话,救了众人。 洪武十五年八月的南京城笼罩在阴云里,宫墙内的梆子刚敲过三更,五十六岁的朱元璋正伏在御案前批阅奏章。 值夜太监突然跌跌撞撞闯进殿来,膝盖磕在青砖地上发出闷响:"万岁爷,娘娘...娘娘薨了!" 朱元璋手里那支朱笔“啪嗒”摔在《大明律》封皮上,墨点子溅开像极了昨夜马皇后咳在帕子上的血。 他抄起烛台就往太监身上砸,铜胎珐琅的烛台滚到殿门口,火苗舔着垂落的明黄帷幔,映得老皇帝的脸半明半暗。 值夜的宫女抖得筛糠似的,谁都没敢提醒万岁爷,三个时辰前娘娘还撑着病体来送过莲子羹——瓷盅底结着层薄冰,早被猫儿打翻在墙角。 灵堂里的楠木棺椁泛着冷光,八名掌事太监连夜给皇后指甲染蔻丹,金线绣的寿衣愣是裹不住那双天足。 礼部侍郎捧着谥册跪在阶下,突然听见龙袍摩擦地面的簌簌声。 朱元璋赤脚踩过满地纸钱,抓起供桌上的白玉镇纸就往棺盖上砸:“都给咱滚出去!谁让你们碰她的脚!” 城楼上的白幡被狂风撕成碎片,雨点子砸在孝陵卫的铠甲上噼啪作响。 送葬队伍里有个小太监滑倒在泥水里,怀里的纸马沾了泥,立马被锦衣卫拖出去杖毙。 大理寺少卿缩在轿子里数念珠,突然想起十年前胡惟庸案发时,马皇后顶着暴雨在奉天殿前跪了整宿,生生把三百多口人的凌迟改成了斩首。 宗泐法师踩着水洼走来,僧鞋早被血水泡成了褐色。这个刚从西域取经回来的和尚,怀里还揣着没译完的《文殊经》,抬眼就看见朱元璋攥着把绣春刀站在城楼上。 雨水顺着老皇帝的须发往下淌,他身后躺着七个钦天监官员的尸体——午时三刻雨没停,说好午时三刻停的。 “你念经能把雨念停喽?”朱元璋的刀尖抵在宗泐喉结上,刀刃沾着钦天监正的血。底下三千送葬人齐刷刷跪倒,有个朝鲜使臣尿了裤子,臊气混着血腥味直冲脑门。 宗泐合十的手都没抖一下:“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这话他在天竺学医时跟波斯商人打过腹稿,此刻说出来倒像菩萨附了体。 老和尚眯眼望着孝陵方向,那里埋着马皇后生前最爱的六株木樨树,去年中秋她还亲手做过桂花糕分给扫墓的孩童。 朱元璋的刀“当啷”掉在城砖上,五十八岁的老头突然蜷成只虾米。 他想起二十八年前那个雪夜,马秀英把滚烫的烧饼贴肉藏着,胸口烫出铜钱大的疤。 登基后他让织造局用金线绣了朵牡丹遮那伤疤,马皇后却把衣裳赏给了浣衣局哑女——那丫头现在正跪在送葬队伍里哭哑了嗓子。 申时二刻,雨幕里突然漏下道金光。宗泐搀着朱元璋走下城楼,老皇帝龙袍后襟沾着泥,绣的金龙倒像在云里翻腾。 三千人跟着棺椁往孝陵挪,有个翰林学士偷偷抹泪,怀里揣着马皇后赠的《女诫》——扉页上还有她批注的“女子读书不为取悦夫家”。 这场载入《明史》的葬礼藏着多少秘辛?马皇后的陪葬品清单至今成谜,史官只记下“素衣三十套,旧鞋五双”。 孝陵地宫里的长明灯用了南海鲛人油,点灯的老太监临死前说,听见棺椁里有指甲抓挠声。 坊间传闻马皇后下葬时根本没死,朱元璋屠尽太医正为灭口——可谁又敢去挖开钟山下的玄武岩瞧个究竟? 帝王夫妻的深情从来沾着血,马皇后用贤德之名化解的杀孽,最终化作史书里轻飘飘的“帝恸哭,罢朝三日”。 那些真真切切烫在心口的烧饼、挡在刀斧前的瘦弱身影、染血帕子上歪扭的“重八”,都随着洪武十五年的秋雨渗进了南京城的砖缝里。 #晒图笔记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