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让人心寒!2019年,河南一女子9年献血近4000毫升,谁料女子母亲突遭车祸急需

让人心寒!2019年,河南一女子9年献血近4000毫升,谁料女子母亲突遭车祸急需输血,当女子拿着献血证和户口本,到血站申请用血时,对方竟表示:“要证明你妈是你妈!否则无法报销用血!” 2019年河南郑州的张霞(化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坚持9年无偿献血近4000毫升的善举,最终却换来了一场令人心寒的“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 2004年25岁的张霞第一次走进郑州街头的献血车,那时的她刚刚参加工作,看到单位组织的献血活动海报上“献血救人,功德无量”的标语,心里涌起一股热血。 “反正对身体没坏处,还能帮助别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她卷起袖子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献血。 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偶然的决定,会成为她坚持九年的习惯,每隔半年张霞都会准时出现在献血点,风雨无阻。 护士们都认识这位总是带着温和笑容的女士,有时还会打趣道:“张姐,您又来'打卡'啦?”九年下来,她的献血量累计达到近4000毫升,这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的血量。 张霞从没想过要什么回报,在她看来献血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是她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每次收到血站发来的“您的血液已用于临床救治”的短信,她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满足,偶尔她也会想象,如果有一天自己的亲人需要用血,这份坚持或许能派上用场。 2019年3月的一个普通工作日,张霞正在办公室处理文件,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父亲颤抖的声音让她瞬间如坠冰窟:“你妈出车祸了,现在在医院抢救,需要输血!” 张霞扔下手中的工作就往医院冲,急诊室外医生告诉她,母亲因骨盆多处骨折失血严重,必须立即手术,需要至少800毫升血液储备。 想到自己多年的献血记录,张霞稍微松了口气,根据《献血法》规定,献血者的直系亲属可以享受免费用血政策。 “医生,我献过很多次血,能不能...”张霞话还没说完,医生就打断了她:“这个得去血站申请,我们医院只负责用血。”于是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郑州市中心血站。 血站的服务窗口前,张霞急切地递上自己的献血证、身份证和母亲的住院证明。工作人员漫不经心地翻看着材料,突然抬头问道:“你怎么证明她是你妈?” “什么?” “这些材料不能证明你们的母女关系,需要派出所开具亲属关系证明。”工作人员的语气不容置疑。 张霞急忙解释:“我们有户口本,上面...”但对方已经不耐烦地摆手:“户口本不行,你们可能迁过户。去派出所开证明吧。”说完就转向了下一位办理业务的人。 接下来的48小时,张霞像陀螺一样在各个政府部门间打转,她先回到自己和母亲的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却被告知因为有过多次迁移记录无法开具证明。 “第一次迁出记录就能证明你们曾经在一个户口本上,这还不够吗?”民警无奈地说,但当他打电话向血站说明情况时,对方依然坚持要“正式证明”。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母亲的病情不等人,最终张霞不得不自费支付了800毫升的输血费用,这笔钱对她这样的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但更让她心寒的是血站的态度。 “我献血的时候怎么没人要我证明我是谁?现在需要用血了,反倒要证明'我妈是我妈'?”愤怒和委屈让这个平时温婉的女子在医院走廊失声痛哭7。 这起事件暴露了我国献血用血制度的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便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张霞的案例并非孤例,山东的铁先生献血13次4900毫升,妻子在省内异地手术时同样被拒,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间的信息不互通,导致献血记录无法共享。 第二便是政策执行僵化,《献血法》虽然规定了献血者及其亲属的用血权益,但基层执行时往往层层加码。,像张霞这样户口有变动的情况,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核实,却被简单粗暴地要求“证明”。 第三便是服务意识缺失,血站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在面对紧急情况时缺乏灵活处理机制,当生命与程序冲突时,理应生命至上,但现实中却常常相反。 最后便是信任危机蔓延,网络上“献血容易用血难”的吐槽比比皆是,一位网友说:“家人都献过血,但父亲出车祸时献血证却被说无效,从此我们不再献血。”这种信任一旦失去很难重建。 献血是一项崇高的公益事业,它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公众的信任与参与,如果每次爱心奉献换来的都是心寒,谁还愿意挽起袖子?制度的完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执行制度的人能否多一份理解,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打击咋在评论区中的留言和讨论。 (参考资料:长沙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