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么说吧,西方军工已经落后,压根没人才可用,技术上也有硬伤。 西方军工行业现在面临严重的人才断层,冷战时期那帮搞导弹研发的老工程师早就退休了,可年轻人根本不愿意接这个摊子。现在的年轻人都往互联网、金融这些来钱快的行业跑,谁还愿意窝在实验室里搞那些枯燥的导弹技术?而且西方军工企业这些年合并来合并去,很多有经验的团队都散了,剩下的人要么年龄大,要么经验不足。 再看技术硬伤,西方在关键技术上早就被咱们甩开了。就说导弹的发动机,霹雳-15用的是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能分阶段释放能量,射程一下子就上去了。 可美国号称最先进的AIM-120D,之前一直吹自己用了双脉冲技术,结果后来被爆出来根本没装,实际射程比咱们宣传的霹雳-15差远了。欧洲的“流星”导弹倒是用了冲压发动机,可技术复杂不说,维护成本还高,实战中表现也不稳定。 更何况霹雳-15用的是惯性制导加数据链的复合制导,抗干扰能力特别强,能在超视距外精准锁定目标。西方的导弹虽然也有类似技术,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就不灵了。俄乌战场上,西方提供的“海马斯”火箭炮和“神剑”制导炮弹,经常被俄罗斯的电子战系统干扰得找不着北,这就说明他们的制导技术还有硬伤。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西方军工现在太依赖外包和供应链全球化了。一枚导弹可能需要几十个国家的上千个零部件,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得耽误事儿。咱们就不一样了,从原材料到成品,整个产业链都能自己搞定,研发和生产效率自然比他们高得多。而且咱们的工程师团队年轻又有活力,再加上国家大力支持,技术突破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说白了,西方军工现在就像个老态龙钟的病人,人才断档、技术落后、供应链脆弱,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别说追上霹雳-15了,能不能保住现有的技术优势都得打个问号。反观中国,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在高端武器领域实现反超,那是早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