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主动撕毁中国订单,事后拒赔361亿违约金,如今又上门求助了!这个国家很有意思,2

主动撕毁中国订单,事后拒赔361亿违约金,如今又上门求助了!这个国家很有意思,20年前与中国的合作中,二话不说就撕毁订单,甚至还拒赔300多的亿的违约金,没想到现如今又找上门来求帮忙了,那我们会不会帮呢?   事情得从2016年说起。当时,中国企业天骄航空与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达成协议,计划收购其56%的股份,并承诺投资2.5亿美元用于技术升级。马达西奇可是乌克兰的“国宝级”企业,素有“苏联航空工业心脏”之称,其发动机技术对中国航空产业意义重大。谁能想到,这笔合作在2019年突然生变——乌克兰在美国压力下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股权,2021年更是直接将马达西奇国有化,导致中国企业血本无归。中企随后向海牙国际仲裁法院提起诉讼,索赔金额从36亿美元增至45亿美元(约合361亿人民币)。   按理说,这种单方面违约行为无异于“过河拆桥”,可乌克兰最近的操作更让人看不懂。2025年3月,乌克兰主动找上中国,签署了《乌克兰豌豆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和《乌克兰野生水产品输华检验检疫和卫生要求议定书》,希望中国扩大进口其农产品。要知道,乌克兰农业部长科瓦利直言,中国是乌克兰“第一大贸易伙伴”,农产品出口对其经济至关重要。一边是45亿美元的债务拖着不还,一边却想在经贸合作上分一杯羹,这种“先违约后求助”的戏码,实在耐人寻味。   中国会怎么回应呢?从历史案例看,咱们可不是“冤大头”。就拿肯尼亚来说,2016年单方面撕毁机场扩建合同并拒赔10亿违约金,结果项目烂尾,疫情期间又不得不回头求中国帮忙。最终肯尼亚不仅补交了违约金,还在后续合作中主动调整态度。乌克兰的情况更复杂,因为马达西奇事件背后有美国插手。当年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亲自施压乌克兰,要求终止中乌合作。如今乌克兰想在农产品、基建等领域与中国合作,却对赔偿问题避而不谈,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外交原则。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合作可以谈,但原则不能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于违约行为有权采取反制措施。马达西奇事件中,中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同时,也在国际上明确表达了立场——乌克兰若想重启合作,必须先解决赔偿问题。更关键的是,中国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向来注重“以斗争求合作”。就像黄岩岛问题,中国通过实际控制和基础设施建设,让菲律宾和美国不得不重新调整策略。乌克兰若想从中国获得支持,就得拿出诚意,而不是空手套白狼。   现在的乌克兰正处于战后重建关键期,2025年对华出口预计将贡献其GDP的1.7%,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但中国市场的大门从来不是无条件开放的。当年马达西奇被国有化后,中国转而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如今乌克兰想在农产品、能源等领域合作,中国完全可以在谈判中设置条件,比如要求乌克兰在赔偿问题上让步,或者在其他领域给予对等利益。毕竟,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平等互利”,不会为了合作而牺牲自身权益。   乌克兰的困境其实折射出一个现实:在大国博弈中,小国若想左右逢源,往往要付出代价。美国当年为了阻挠中乌合作,承诺提供援助却未兑现,如今乌克兰不仅要面对中企的索赔,还得承受美国的战略牵制。反观中国,始终以务实态度处理国际事务。就像对待台湾问题,中国既坚持原则,又通过惠台政策争取民心。乌克兰若想破局,就得认清形势——在国际交往中,信誉和诚意才是通行证。   最后说一句:中国从来不怕别人“翻脸”,但也不会拒绝真诚的合作。乌克兰若想让中国帮忙,先把45亿美元的账算清楚,这才是打开合作大门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