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孙兆群icon参加过越自卫反击 荣立一等功icon。因为和战友们的一句生死约定。

孙兆群icon参加过越自卫反击 荣立一等功icon。因为和战友们的一句生死约定。回国后他认16位牺牲战友的双亲为父母,每月工资分成16份,他和妻子一起,替牺牲的战友尽孝,这条"探亲路",一走就是三十多年,逢年过节,每户必至,没有冷落过任何一位老人。 那年的战场硝烟早已散去,但孙兆群心里的承诺却像石头一样沉甸甸的。每次去看望这些"父母",他总要穿上洗得发白的军装,仿佛这样就能让老人们看见自己儿子的影子。有个住在山沟里的李妈妈,总爱摸着他肩膀上的军功章念叨:"要是俺家柱子活着,也该有这么一块了......"孙兆群就蹲在土灶前帮老人添柴火,锅里煮的永远是等他来了才舍得下的挂面。 工资发下来的日子,孙兆群的妻子王秀兰总要把一沓钞票数上好几遍。十六个信封,每个都仔细塞好钱,再用钢笔在信封上工整地写上"爹娘生活费"。有年冬天,他们家阳台漏水修房花了八千块,那个月给老人们的钱却一分没少。读中学的女儿看着自己磨破的运动鞋没敢开口要新的,倒是王秀兰半夜偷偷哭了,第二天把结婚金戒指当了。 山东滕州的张老爹风湿病发作时,孙兆群连夜骑摩托车赶去。六十多里山路,暴雨把军大衣浇得能拧出水来。老人疼得糊涂了,抓着他的手直喊"二娃",那是牺牲的小儿子的小名。卫生所大夫后来跟村里人说:"那个穿军装的,给老人擦身子换尿垫,比亲儿子还仔细。" 三十多年间,有七位老人陆续离世。每次丧事,孙兆群都坚持按当地习俗披麻戴孝,跪在灵前代替战友尽孝。去年送走的赵家阿婆临终前从枕头底下摸出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摞着这些年他寄去的信封,一个都没拆过。老人说:"群啊,留着给更需要的人,俺们知道你心里装着孩子们就够啦......" 现在孙兆群自己也当爷爷了,可每月初五雷打不动要跑邮局。十六份汇款单,最远的要寄到云南边境的寨子里。当年英姿勃发的战士如今鬓角都白了,骑摩托车下乡时总要带着膏药贴腰。有次给贵州的周妈妈送药,老人突然问他:"这些年,累不?"这个在战场上没掉过泪的汉子,蹲在院子的梨树下捂着脸哭了。 那些被孙兆群称作"爹娘"的老人,有的已经九十多岁。他们会在阳光好的时候,把"儿子"寄来的照片和军功章复印件拿出来晒晒。泛黄的照片上,年轻的面孔永远定格在十八九岁的模样,而活着的这个"儿子",正带着所有人的思念继续走在山间小路上。 我们常说一诺千金,可三十多年的风雨无阻需要多少斤两的真心?那些收到的不只是生活费,更是十六个家庭延续的温度。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人用半辈子时间慢慢走着最长的探亲路,每一里路都丈量着生死情谊的重量。 看着孙兆群佝偻着背给老人剪脚指甲的背影,突然想起他常说的一句话:"他们儿子把命留在战场上了,我总得把心留在他们这儿。"那些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1979年,可他们的父母却多了一个走到今天的儿子。各位读者朋友,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承诺时,有没有想过需要用多少年来兑现?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用一生来守诺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