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个中国小伙掉入了大西洋,靠吃海鸟、喝鲨鱼血撑了133天。一艘路过的货船上有人认清他的容颜后,大喊:别救!这一小伙子便是被称作“我国鲁滨孙”的潘濂。 1918年3月8日潘濂出生在海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武师,靠收徒卖艺为生。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海南的生活异常艰难,1936年18岁的潘濂跟随父亲来到香港谋生,在朋友的介绍下,他登上了“坦达号”货轮,成为一名侍应生学徒。 在“坦达号”上,潘濂尝尽了人间冷暖,作为船上唯一的中国人,他经常被欧洲船员呼来喝去,干最脏最累的活。 但他牢记父亲的嘱咐:“少说话,多做事”。三年学徒期满后,二战爆发,英国商船急需人手,潘濂顺利签约成为“贝洛蒙号”的二等侍应生,这是一艘被盟军征用的运输船,负责在大西洋上运送战时物资。 1942年11月23日上午11点40分,“贝洛蒙号”正航行在亚马逊河口以东750英里处,当时潘濂刚结束夜班,正在船舱休息。 突然,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将他惊醒,原来是德国U-172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了货舱,潘濂反应极快抓起救生衣就往外冲,就在他跳入海中的瞬间,第二枚鱼雷命中船体,巨大的冲击波将他推向深海。 冰冷的海水中潘濂拼命挣扎,沉船产生的漩涡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拖着他往海底拽。 慌乱中他抓住一块漂浮的木板,用尽全力才浮出水面,放眼望去除了几块漂浮的残骸,海面上空无一物,55名船员全部失踪,“贝洛蒙号”已完全沉没。 潘濂趴在木板上随着海浪起伏,两小时后一个奇迹出现了,只见一艘完好的救生筏正向他漂来。 这是一只2.4米长的方形木筏,四角有桅杆,中央是凹槽,两侧有隔离舱,潘濂用最后的力气游过去,爬上救生筏。 检查物资时他更是欣喜若狂:两个金属箱里装着饼干、巧克力、炼乳、糖和40升淡水,还有照明弹、手电筒等求生装备。 最初的几天潘濂还抱着很快获救的希望,他用浅色衣服制作了船帆,每天观察海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二战期间没人会专门搜寻一艘失踪的商船。 随后潘濂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他把帆布绑在桅杆上做成遮阳棚,既能防晒,又能收集雨水。 电量耗尽的手电筒被他拆解,弹簧做成鱼钩,缆绳拆开搓成鱼线,最初只能钓到小鱼,生吃的腥味令人作呕。 后来他从木筏上拔出一枚钉子,并将其磨成简易刀具,又做成大鱼钩,用小鱼作饵,他终于钓到大鱼,切成片晒成鱼干储存。 最危险的时刻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巨浪掀翻了救生筏,辛苦积攒的鱼干和淡水全部被卷走。 潘濂拼尽全力将木筏翻正,但已精疲力尽,就在绝望之际,一只海鸟落在木筏上休息,潘濂猛地扑上去,用牙齿咬破鸟喉,生饮温热的鸟血,这成了他活下来的关键转折。 随着时间推移潘濂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长期浸泡海水导致皮肤溃烂,缺乏维生素使关节浮肿。 最严重的是精神折磨,在无尽的孤独和看不到希望的等待,为了保持清醒他每天用绳子绑住手腕跳入海中游泳,困倦时就掐自己溃烂的伤口,用疼痛驱散睡意。 漂流第43天潘濂发现了救命稻草,一艘货船正朝他驶来,他拼命挥舞船帆,发射信号弹。 货船显然发现了他,于是便调整航向靠近。当距离近到能看清甲板上人脸时,货船却突然转向离开。 潘濂后来坚信对方是看到他的中国面孔才决定不救,这个打击几乎摧毁了他的求生意志。 不久后一架美国海军巡逻机发现了他,投下一个浮标作为标记,但一场暴风雨将浮标卷走,救援再次落空。 这两次经历让潘濂深刻体会到种族歧视的残酷,也让他下定决心:要么自救,要么死亡。 1943年4月初潘濂发现海水颜色由深蓝变为浅黄,这是靠近陆地的信号。 4月5日三位巴西渔民在萨里附近海域发现了这个“野人”,头发蓬乱、胡子拉碴、浑身溃烂,却依然保持着惊人的清醒,此时距他落水已过去整整133天,体重减轻了9公斤。 在巴西医院治疗四周后,潘濂的事迹传遍全球,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自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表彰他“罕见的勇气、刚毅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应变能力”。 美国战时海运局为他颁发“战斗荣誉勋带”,他的求生经验被编入英美海军生存手册,媒体称他为“中国的鲁滨逊”,但他的故事比小说更加震撼。 潘濂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生存奇迹,更展现了人类意志的极限,在种族歧视与战争阴影下,这个普通中国水手用智慧与坚韧,书写了一段被遗忘的传奇。 信息来源: 英国广播公司(BBC)专题报道《大西洋上的133个昼夜》 英国皇家海军博物馆官网常设展览介绍 《纽约时报》1943年4月15日头版新闻《中国水手创造海上生存奇迹》 中国日报网人物专栏《“中国鲁滨逊”潘濂的后世纪念》